基本內容
王必昌,乳名揆,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為德化名進士,史乘善本清乾隆版《臺灣縣①志》、《德化縣志》主纂者。他付出的心血與勞動,為中華民族、為臺灣人民與德化人民作出不朽的貢獻。
生平
王必昌自幼聰明好學。5歲啟蒙。8歲時,為探望在臺灣謀生的兄長王必捷,第一次登上臺灣寶島。山區(qū)童稚初次見識寶島風情,天真好奇,頓啟茅塞。從此,蘊育了他后來求知之渴望。小必昌不久返德后,曾受業(yè)于當時名儒蔡嗣隆。15歲考入泉州府學。次年鄉(xiāng)試,準附科舉進場。17歲喪父輟學,應聘為塾師,以束薪養(yǎng)家,兼修學業(yè)。家貧無力買書,常向人借閱或抄讀,長期研習,寒暑不輟。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鄉(xiāng)試,以五經中第13名舉人。雍正十二年(1734)受德化知縣黃南春延聘掌理縣義學。后又隨嚴房師游學將樂、仙游等地。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會試登進士第,殿試二甲第62名,銓選吏部觀政,后敕授文林郎。
必昌中進士后,候缺歸梓。途經省城,應福州知府徐恒聘留審閱12縣童子試試卷,認真評點,備受嘉譽。乾隆十一年(1746)二月,應德化縣令魯鼎梅之聘,主纂《德化縣志》。次年六月修纂完成。全志共18卷,修成時,魯集同僚、紳士慶賀,賦《纂修邑乘告成效柏梁體》詩以鳴盛。他所纂乾隆版《德化縣志》,堪稱現(xiàn)存歷代所修諸版之善本,為德化留下珍貴的歷史文獻與文化財富。后又受大田縣學朱鑾章之聘,掌教大田縣義學。以上期間,王必昌還選刊《圖南書院課藝》,?遏斂妆谙壬藢W全書》。
乾隆十四年(1749),魯鼎梅調任臺灣知縣。十七年,王必昌又應魯之聘赴臺灣主纂《臺灣縣志》。必昌到臺灣后,慎重其責,總結《德化縣志》修纂經驗,組織采訪人員深入廣征博采,會同協(xié)修人員共同努力其事,僅8個月修纂告成付梓。該志由巡視臺灣御史錢琦作序。全志共15卷,詳細記載其疆域、山川、建置、賦役、學校、祠宇、禮儀、武衛(wèi)、職官、選舉、人物、風土、藝文、雜記等方面內容,并繪有《臺灣縣境圖》、《城池圖》、《澎湖輿圖》以及《臺灣八勝景圖》,為研究臺灣歷史、地理、人文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留下極其豐富珍貴的資料。
乾隆十八年(1752),王必昌出任湖北鄖縣知縣,兼理竹溪、劇縣政事。任職3年,勤政愛民,常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處事精敏勤謹,及時披閱文書案卷,“不假幕僚而案無塵牘”;又大興農桑,創(chuàng)辦學校,革除陋習,移風易俗,使人民安居樂業(yè)。他兼理竹溪縣時,常下鄉(xiāng)勸導農桑,偶見郊野溪澗兩岸柳樹掩映如林,枯枝敗葉叢積腐爛污染水源,因聯(lián)想到當?shù)鼐用穸嗝@啞、生癭瘤,疑為與飲用含“柳毒”溪水有關,即令百姓鑿井汲泉,不飲用受“柳毒”污染溪水,后該病遂漸減少。他所到邑縣,離任時無不競頌“好官”,依依惜別,遮留滿道。
后必昌因病辭官歸梓,林居30年,寄娛詩書。乾隆五十三年(1788)卒于故居甲園,終年85歲。
作品
王必昌文風峭刻沉雄,長于吟詠。著有《甲園內外篇》文集若干卷!杜旌x》錄載于民國版《德化縣志》,《龍潯紀勝》、《龍潯山回文》等詩篇收輯于《瓷都德化古今詩萃》(鷺江出版1993年7月版)。錄其詩二首:
龍潯紀勝
閩邦開土宇, 宋室盛斯文。
申畫成天險, 丁流辨地垠。
半山環(huán)雉堞②, 三市傍溪潰③。
社以層巒隔④,村因絕壑分。
衣冠崇簡素,草木吐清芬。
嵐郁晴疑雨,嶂高暮帶曛。
石泉資灌溉,巖阜藉耕耘。
有路惟過鳥,無峰不說云。
洞幽藏佛蛻,林窕鹿為群。
沕穆風猶古,確磽力尚勤。
百年聲教洽,八里詠歌聞⑤。
龍鳳傳名勝⑥,簪毫紀瑞氛。
龍潯山回文
鐘靈地角抹云山,勝覽頻來同侶攀。
封磴古苔滋點翠,拂嵐晴岫擁青環(huán)。
峰攢怪石危亭倚,郭繞長虹雙水擐。
鐘外花城春靄靄,龍潯起色瑞穹寰。
注:
①臺灣縣,清康熙廿三年(1684)置,治所在今臺南市,為當時臺灣府治駐地。臺灣府,與臺灣縣同年置,隸屬福建省,治所在臺灣縣,轄境相當于臺灣省。臺灣省,清光緒十一年(1885)置。
②半山環(huán)雉堞,指沿龍潯山脊而筑的德化古城垣。
③三市,指德化縣城關早期的東關市、西關市與南關市。
④⑤社。八里,清乾隆間。德化劃為8里39社。
⑥龍鳳,指德化縣城關的龍潯山與鳳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