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新洛[1]王新洛,男,浙江省義烏市,1939年11月生,副研究員,玉米育種專家,1962年畢業(yè)于浙江農業(yè)大學,1962—1999年底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工作。[2]
科研情況
主要業(yè)績
王新洛1962年大學畢業(yè)后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作物所工作。1962—69年主要進行甘薯栽培研究,并在農村蹲點搞試驗推廣工作。1970年開始搞玉米育種研究工作,主要業(yè)績:
親本自交系“黃早四”的選育加代:1971年冬在海南省做了早四雜1穗行的選株自交,得早四雜1-1,完成了“黃早四”由So代轉育成S1代的加代工作;1973年在夏播小材料地里將早四雜1-1-1穗行選優(yōu)株自交得早四雜1-1-1-1,完成了“黃早四”由關鍵性的S2代選育加代成S3代的工作。
親本自交系“羅系3”的選育加代:1971年冬,在海南省將羅系-3選株自交得羅系-3-1,完成了大量的S1代選育加代至S2代的關鍵性一代的工作。1973年夏該同志將羅系-3-1-2穗行選優(yōu)株自交得羅系-3-1-2-1,該同志獨立完成了由分離世代S3代選育成S4代的選育工作。
1975年跑面抓本所新雜交組合的區(qū)域試驗,參加了夏玉米“京早7號”試驗的現場鑒定,發(fā)現性狀優(yōu)良,建議組內擴大示范和制種。
1976年冬,去海南省南繁育種,制5畝多“京早7號”,收獲一代雜交種子1500斤,純度較好的父本羅系3種子600斤,這是京早7號的第一次大量制種,這些種子為1977年京早7號的擴大示范(全部種子可種300畝)和大面積制種,提供了豐富的種源。
南繁小材料收獲時期,不少南繁單位去找該同志征集自交系種子,基本上他都毫無保留的給他們一份(20—30粒)“黃早四”種子,這對“黃早四”的提早廣泛利用起較大的推動作用。
在1976、1978、1981、1983年的冬天海南省南繁期間,該同志用手套袋繁殖高純度的黃早四種子幾十斤,作為進一步擴大繁殖用的原原種。
為加速新自交系的選育,該同志自1971年至1998年曾十三次去海南省南繁育種。還對六個新雜交種進行南繁制種和擴繁親本,其中制種量較大的有三次,即京早2號、京早7號和京早8號的首次大量制種均在本人南繁期內進行。如1971年冬制京早2號一代種子2500斤以上,繁殖親本自交系唐早錄和白蘇635種子1300斤,1976年冬制京早7號一代種子1500斤,1981年冬制京早8號一代種子約1000斤。
除參加育成早熟種“京早7號”外,該同志還育成了優(yōu)良的中熟玉米雜交種“京單841”和春玉米新品種“京單901”。除高配合力自交系黃早四外,本人還選育出較優(yōu)良的玉米自交系京02、京06、雜64-3、145-2、京864和京24等。其中京24是1996年定名的配合力高的新系,現已用它做親本,選育出幾個可應用于生產的優(yōu)良玉米雜交種。
科研成果
1.甘薯“四高”技術,獲得1979年北京市科技成果獎三等獎(做了前期研究工作);
2.中早熟雜交種“京單403”玉米的選育,獲1979年院科技成果一等獎(為主要執(zhí)行人);
3.早熟種“京早7號”玉米的選育,獲1979年北京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獎(為主要選育人之一);
4.玉米自交系黃早四、羅系3及單交種“京早7號”的選育,獲1979年農業(yè)部技術改進一等獎(為主要選育人);
5.夏玉米單交種“京早7號”的選育、生育規(guī)律、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獲1985年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為主要選育和推廣人之一);
6.高配合力、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玉米自交系黃早四選育,榮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主要選育人)。[2]
發(fā)表論文
1.玉米新品種——京單841《農業(yè)科技通訊》1991年9期;
2.“京單901”春玉米新品種《北京農業(yè)》1993年11期;
3.優(yōu)良玉米新品種“京單841”《農民畫報》1991年5期。[2]
王新洛照片來源人物簡介、科研情況、發(fā)表論文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