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6世紀意大利著名風格主義雕塑家詹博洛尼亞(1529-1608),曾化名喬凡尼·達·博洛尼亞或讓·布洛涅(Giovanni da Bologna;Jean Bologne),原是今比利時蒙斯(Mons)地方一位較有成就的雕刻家賈克·杜·布羅克(Jacques du Broeacq 1505-1584年)的學生。1555年左右去羅馬深造,在那里兩年,受到希臘化時期的雕刻與米開朗基羅的藝術(shù)影響,然后去佛蘭德斯。但在返回途中于1556年(一說1557年)在佛羅倫薩定居下來,一直是該城總督美第奇家的御用雕塑家。
作品
詹博洛尼亞是從米開朗基羅到貝尼尼之間一位重要的雕刻代表,除了前面已欣賞的《商神墨丘利》之外,這一件《戰(zhàn)勝比薩的佛羅倫薩》(又名《善戰(zhàn)勝惡》)雕像,也是他的重要杰作。這是奉托斯坎尼大公柯西莫·德·美第奇的委托,為其兒子弗朗西斯科結(jié)婚作婚禮宴廳的裝飾用的(規(guī)定制作兩件雕像,除這件以外,另一件是《參孫殺死非利士人》)。他到意大利時,剛好這年出版了瓦薩里的《藝術(shù)家生平傳記》,其中記載著意大利雕刻家的正規(guī)技法,于是詹博洛尼亞完全按照瓦薩里的書上去作的。
蠟模
1565年,詹博洛尼亞先塑制了一尊蠟模,高度為10-15厘米之間,隨后又放大成泥稿,初稿約有30-40厘米大,作品展出后為大公所滿意,后來便由他的助手用大理石雕成。作品被展示在維琪奧宮的大廳里,而且與米開朗基羅的一尊《勝利者》(1525-1530年左右)置于同等地位。它象征佛羅倫薩城對比薩的征服。制成這尊雕像的大理石是于1568年在比特拉山塔的采石場找到的,一年后才啟運到佛城。 雕像因襲了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以裸體女性的美與豐滿來象征佛羅倫薩。關(guān)于比薩實際上歸附佛羅倫薩的事件發(fā)生在1406年,歸附后該城很快就成為貿(mào)易與航運的中心。但在法國侵略勢力覬覦意大利國土的年代里,比薩一度又宣告獨立,直到1509年復被佛羅倫薩所征服。這一歷史事件在基督教宣傳中,便被比喻為靈魂之戰(zhàn)的一種凡俗化,即把城市間的政治角逐,稱作美德與邪惡之戰(zhàn)。為了滿足佛羅倫薩美第奇大公對權(quán)勢與統(tǒng)治的欲望,這尊雕像即表現(xiàn)為勝利者統(tǒng)治跪著的失敗者,使它具有寓意的性質(zhì)。以人體來象征正義與邪惡,在米開朗基羅的雕刻中已有先例。詹博洛尼亞在這座雕像上較之米開朗基羅的象征性雕刻更富獨到的表現(xiàn)力。他以一個美麗的女神形象強調(diào)了動勢的力度,被擒拿就縛的那個老人形象,自然就成了比薩的代名詞了。 1570年,這尊雕像制成大理石。采用打磨法細細表現(xiàn)人像表面各局部的肌肉組織,這是風格主義雕塑的一種絕技,在當時極受歡迎。全像約高28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