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孟子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不遠。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xué)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xué)生。
孟子學(xué)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dāng)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fā)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圣"。
作品出處
《仁則榮,不仁則辱》選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屬儒家經(jīng)典著作。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dāng)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睹献印愤@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yōu)美。
原文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濕而 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 閑暇(1),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2):u2018迨(3) 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4),綢繆牖戶(5)。今此下民(3),或敢侮予?u2019孔子曰 :u2018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u2019今國家 閑暇,及是時,般樂怠敖(7),是自求禍也。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詩》云(8):u2018永言配命民自求多福。u2019《太甲》(10)曰:“天作孽,猶可 違(11);自作孽,不可活(12)。u2019此之謂也!
注釋
(1)閑暇:指國家安定無元內(nèi)憂外患。(2)《詩》云:引自《詩經(jīng)邪 風(fēng)鴟鴉》。 (3)迨(dai):趁著。(4)徹:剝?nèi) IM粒╠u):桑樹根; 土同“杜”,東齊方言說“根”為“杜”。。(5)綢繆(mou):纏結(jié)。牖 (you):窗子;戶:門。(3)下民:民義同“人”。這里的詩句是以鴟鴉 (一種形似黃雀而身體較小的鳥)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稱人為“下民”。 (7)般(pan):樂。。旱∏。敖:同“邀”,指出游。(9)《詩》云:引 自《濤經(jīng)大邪文王》。(3)永:長久;言:語助同,大義。配:合。命: 天命。 (10)《太甲》《尚書》中的一篇。(11)違:避。(12)活:“逭” (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原文翻譯
孟子說:“仁就光榮,不仁就恥辱;現(xiàn)在的人既厭惡恥辱卻又 居于不仁的境地,這就好像既厭惡潮濕卻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樣。 假如真的厭惡恥辱,那最好是以仁德為貴,尊敬讀書人,使有賢德的人處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dān)任一定的職務(wù)。并且趁國家無內(nèi)憂外患的時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這樣做了即使是大國也 會畏懼你!对娊(jīng)》說:u2018趁著天晴沒陰雨,剝些桑樹根上皮,補好窗子和門戶,F(xiàn)在你們下面人,有誰還敢欺侮我?u2019孔子說: u2018寫這首詩的人很懂得啟發(fā)呀!能夠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誰還敢欺侮他呢?u2019如今國家沒有內(nèi)憂外患,卻趁著這個時候享樂腐化,這是自己尋求禍害。禍害和幸福都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对娊(jīng)》說: u2018長久地與天命相配合,自己尋求更多的幸福。u2019《尚書大甲》說: u2018上天降下的災(zāi)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u2019說的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