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永樂九年(1411年)辛卯科三甲第六名進士,改庶吉士,官監(jiān)察御史。后改為濱州知州。正統(tǒng)元年,乞求歸鄉(xiāng)。
永樂九年(1411年)辛卯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共3名
蕭時中-苗衷-黃旸
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共32名
楊慈-劉永清-洪鉉-何忠-王善-胡概-陳賞-臧性-鄧昌-周宗保
金庠-陳璲-吳實-朱敬-周文褒-陳衡-林衡-陳儀-王鉉-何敬
王綱-鐘瑛-羅貴素-朱與言-鄧義-張式-高浚-錢習禮-陳子倫-盛衍
任敏-戴員保
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49名
陳祚-李春-聞人晟-陳用-郭震-俞得儒-王貴莊-謝善-謝升-喬良
賀祖嗣-林熊-涂克敏-程靜-張志文-張誠-葉宗文-雷吉生-魯琛-韓珠
蕭常-張順-劉添鐸-傅良-鄧真-周健-鄺野-具斌-張昱-弋謙
郭廉-朱約-黃壽生-邵聰-王彥-張習-梁辀-李文定-史安-李曰良
陳治-杜桓-楊景春-何楚英-裘參-葉旸-劉鳴-陳善-馬信
知識延伸--庶吉士
庶吉士,亦稱庶常,名稱源自《書經(jīng)·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nèi)的短期職位。由科舉進士中選擇有潛質(zhì)者擔任,目的是讓他們可以先在翰林院內(nèi)學習,之后再授各種官職。情況有如今天的見習生或研究生。明太祖時開始,選進士于六部諸司及翰林院之下觀政。翰林院之下者稱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稱觀政進士。之后觀政集中至翰林院內(nèi)。明代英宗以后慣例,科舉進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編修。另外從二甲、三甲中,選擇年輕而才華出眾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稱為“選館”。清雍正以后,選館更為嚴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決定。庶吉士一般為期三年,期間由翰林內(nèi)經(jīng)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后,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yōu)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明代的翰林為政府儲材之地。明英宗后有慣例: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能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云。清朝時漢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