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李汝榛,字仲山,陜西華陰縣贠莊人,李天秀之子,篤信好學(xué),讀于武功孫酉峰門下。乾隆三十二年(1767)中舉,次年,為山東平陰縣令。初到任,見獄訟牽連者眾,隨即調(diào)處,使眾各安其業(yè),與此同時,又對差役予以整頓與革除。眾多寇盜,聞風(fēng)斂跡。于東阿為令時,適逢蝗災(zāi)為害,率領(lǐng)民眾,治蝗于田野,歷時三月,因勞累,顏面變色。道臺言道:“觀令面,及螞蚱色,勤可知矣!
乾隆三十六年(1771),運河決堤,洪流直奔阿東張秋鎮(zhèn),汝榛唯恐河淤成患,遂集民夫3000人,晝夜筑堤20余日。水位最高時,管理河道之人,欲逃避處分,向道臺提請決堤通洪,道臺亦準(zhǔn)。決堤者將要毀堤之時,汝榛聞訊,極力阻止,疾呼“汝榛可去,堤不可去”。遂繪圖稟請撫臺,撫臺下令停止。才保住堤外村舍、田畝未淹。任歷城令時,因歷城曾是其父在職之縣,有惠于政,人皆稱汝榛為“小歷城”。母死后,汝榛返里丁憂,闋服期滿,后補(bǔ)為江蘇溧水令。在任數(shù)月,因視察盜案而罷歸。
后于靈寶桃林書院主講8年。10余年后,徜徉于家,對父所輯之《華陰縣志》文稿,精心排比,慎重審定,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纂修成22卷,后人評為“陰晉之史記,太華之通考”。李汝榛有《來紫堂詩文集》、《陰晉異函》、《水經(jīng)注文選》、《行世陰晉文》、《一鳴集》、《號鑒》、《洗缽余錄》、《驢譜》等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