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2歲跟二舅父隨讀于柳氏私塾,與柳亞子同窗,極為投契。17歲中秀才。19歲考入上海震旦學院預科,學習法文。假期回鄉(xiāng),印發(fā)《嘉善月刊》,鼓吹革命。與鄉(xiāng)里進步青年集會演說,搗毀神像,破除迷信,名震全縣。清宣統(tǒng)元年(1909),任教于上海徐匯公學,因剪去發(fā)辮而驚動校方,去職。在故鄉(xiāng)任教于典業(yè)、明新、女子高等小學。次年,任女子高等小學校長,創(chuàng)辦嘉善第一張報紙《善報》,宣傳民主思想,抨擊社會弊端,被當政者及豪紳們視為異端。三年,武昌起義成功,遂從戎上海李燮和部。在中國公學晤章太炎等人,入光復會。隨王金發(fā)隊伍出征,因母病被召回。受光復會指派,和葛敬恩等與嘉善知縣袁慶萱談判,使之接受共和。是日,天方將書有“光復”兩字的白旗,插上東城門,并四處張貼標語,宣告嘉善光復。后仍任教職。
人物事跡
1914年,《善報》因抨擊縣知事祝紹箕及劣紳們的不法行為而遭禁辦;天方被通緝,只身避居上海。
1917年,就聘于浙江第一師范學校任教。在此期間,寫了許多新詩。浙江省教育廳長馬敘倫賞識其才華,批準公費留學法國。
1922年,入巴黎大學研究院。
1924年,獲博士學位。出版法文譯作《孔雀東南飛》、《中國詩壇近況》及《甲骨刻辭考異補釋》。
1925年,經蘇聯(lián)回國。次年,就任國立暨南大學教授兼中學部主任。后歷任暨南大學教務長、社會歷史系主任、文學院代院長兼圖書館館長。
1933年,在上海內山書店結識魯迅,兩次陪同魯迅到暨南大學秋野文藝社講學。因反對征收教授所得稅及支持兒子張鼎參加革命,被藍衣社列入黑名單,于1936年被迫離職。
1939年,任天目書院院長。教學之余,廣泛搜集民間醫(yī)藥秘方;對天目山區(qū)進行考古考察;為抗日陣亡將士撰寫祭文及墓志銘;組織天目印社;主編《文史半月刊》,編成《天目詩集》;主辦文物展覽室等;在《天目人報》等報刊上發(fā)表詩歌和文章。
1941年8月3日,在退還家中寄來汪偽嘉善縣政府發(fā)的“良民證”時寫道:“吾受國家祿養(yǎng)三十年,為人民之望,為青年之師,豈可降身作奸賊,屈膝作順民!”表現(xiàn)了可敬的民族氣節(jié)。
1942年被推為浙江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抗戰(zhàn)勝利后,返回嘉善,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撰寫了《嘉善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銘》。后參加縣臨時參議會。不久,應聘去上海工業(yè)?茖W校任教。
1949年上半年,因病辭職歸里。同年12月,在嘉善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被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出任縣勞軍分會會長。
1951年,去省立嘉興圖書館幫助整理古籍。
1957年,應聘去浙江師范學院任研究班教師。翌年,師院改為杭州大學,繼續(xù)任教,還參加了當時成立的省考古學會,被選為常務委員。
1959年,因年老體衰而離職。
1960年,被省文史館聘為館員。在家研究古文字學;對中醫(yī)內病外治,進行探索和實踐;對《張鳳字典》進行了修訂和補充;又曾兩次向縣政府報告,愿將自己藏品捐獻給政府。一生著作頗多,對祖國文化事業(yè)作業(yè)貢獻,被列入《中國現(xiàn)代社會科學家傳略》。
1980年,其女秉承父親遺愿,將一批家藏文物書籍獻給浙江圖書館、省博物館和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