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凡勃倫十七歲時進入卡爾頓學院師從老克拉克,后轉至霍布金斯大學讀哲學,未能取得獎學金又轉至耶魯大學。188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891年毛遂自薦進入康奈爾大學任教。第二年,優(yōu)質教育芝加哥大學,未被器重。1906年轉任斯坦福大學副教授。1909年受排擠而辭職。1911年,走上密蘇里大學講臺。1918年,也就是他61歲時步入仕途,赴華府供職于食品局,1924年拒絕接受美國經濟學會會長一職,可謂破天之舉。1929年初退休復加州定居。不料數日后竟溘然長逝,享年72歲。
制度學派
20世紀流行于美國的一個具有明顯的社會學色彩的經濟學流派,通常被視作19世紀德國歷史學派的變種。它以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為主旨,強調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或結構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它不是一個嚴格的、內部觀點統(tǒng)一的經濟學派別!爸贫葘W派”這個名稱只能在非常寬泛的意義上使用,它只表明這個學派的成員有著共同的哲學取向,對于經濟研究趨于廣泛的文化探討,以及對于美國的經濟體系有相同的觀察方法。
制度學派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T.B.凡勃倫。它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 3個階段:①1890~1925年,是凡勃倫為制度學派奠立基礎的時期,代表人物還有J.R.康芒斯、W.C.米歇爾;②1925~1945年,是制度學派向新的理論形態(tài)過渡的階段,其中A.貝爾、G.C.米恩斯、C.E.艾爾斯、J.M.克拉克和R.G.特格韋爾等人被認為是這個過渡的“橋梁”;③1945年以后為新制度主義時期,代表人物有J.K.加爾布雷思、K.E.鮑爾丁、R.L.海爾布羅納、G.科姆和G.默達爾等。
與仿照自然科學來確立自身、局限于單純經濟因素分析的正統(tǒng)經濟學相反,制度學派更多地仿照人類學方法,把經濟體系作為人類文化的一個特殊方面加以考察,更多地關注非經濟因素對經濟事物的影響。在研究方法上,制度學派不再把經濟視為一個靜態(tài)結構,不再把側重于均衡分析的數量分析方法當作經濟學家研究的基本方法。相反,它認為經濟活動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進化過程;作為一種文化表現的經濟體系,其結構和功能特征是在這一過程中歷史地演變發(fā)展的。制度學派所關注的是經濟活動中的“質”的方面,而不是“量”的方面,它以一個進化的框架代替靜態(tài)的框架;以“過程”概念去包容“均衡”的概念;以制度—結構分析取代數量分析。制度學派雖然并不把經濟進化僅僅歸因于科學技術,但大多以技術工藝的發(fā)展來說明經濟進化的本質。它對影響經濟活動的個人和群體的價值體系表現出強烈興趣,并認為與經濟活動相關的價值在經濟進化中起著主要作用。
制度學派試圖通過包括政治學、社會學在內的更為廣泛的分析去理解經濟活動的本質和發(fā)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經濟學的研究視野。
凡勃倫效應
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暢銷。它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們進
行揮霍性消費的心理愿望。提出者: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
款式、皮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店賣80元,進入大商場的柜臺,就要賣到幾百元,卻總有人愿意買。1.66萬元的眼鏡架、6.88萬元的紀念表、168萬元的頂級鋼琴,這些近乎“天價”的商品流通,往往也能在市場上走俏。
其實,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經濟現象,即一些商 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由于這一現象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因此被命名為“凡勃倫效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消費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逐步由追求數量和質量過渡到追求品位格調。只要消費者有能力進行這種感性的購買時,“凡勃倫效應”就會出現。了解了“凡勃倫效應”,我們也可以利用它來探索開展新的經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