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阿列克謝·費奧菲特拉克托維奇·皮謝姆斯基(1821-1881),俄國作家。生于沒落貴族家庭。1844年莫斯科大學畢業(yè)。先后在政府機關(guān)任職約10年。184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成名作為中篇小說《窩囊廢》(1850)。此后,《喜劇演員》、《有錢的未婚夫》(均1851)、《巴特馬諾夫先生》(1852)、《吹牛者》(1854)、《她有罪嗎?》(1855)等重要中篇小說相繼問世。皮謝姆斯基十分熟悉外省生活風習,擅長諷刺,在作品中暴露貴族地主的精神空虛和小市民的無聊習氣,對受壓迫的農(nóng)奴和受凌辱的婦女表示同情。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他走的是“果戈理開辟的道路”。其代表作長篇小說《一千個農(nóng)奴》(1858)展示一幅農(nóng)奴制俄國生活的廣闊圖景,描繪貴族的荒淫無恥和官吏的爭權(quán)奪利,被車爾尼雪夫斯基譽為“我們當代一位第一流作家的杰作”。1859年發(fā)表的劇本《苦命》通過一個農(nóng)民家庭的悲劇,揭露貴族地主的專橫,次年與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一同獲得科學院獎。
1857至1860年,皮謝姆斯基參加 《讀者文庫》 雜志的編輯工作,1861至1863年任主編。此時俄國反農(nóng)奴制的革命運動高漲,他先后發(fā)表許多小品文和長篇小說《渾濁的海》(1863)加以攻擊,受到進步輿論界的譴責。他重新研究社會發(fā)展情況,寫出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四十年代的人們》(1869),深刻地揭示了農(nóng)奴制下社會生活的矛盾,反“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得到部分糾正。187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在漩渦中》反映60年代的各種事件,將革命者寫成一些高尚而孤獨的人,為托爾斯泰所推崇。
晚年作品以暴露資產(chǎn)階級的貪欲為基本主題,如長篇小說《小市民》(1877),寫古老的貴族與資本主義的沖突,受到屠格涅夫的贊賞。最后一部長篇小說《共濟會員》(1880),取材于30年代的生活,表現(xiàn)資產(chǎn)者的貪婪無恥與共濟會員的高尚精神。同類創(chuàng)作還有劇本《瓦爾》、《文明時代》、《理財?shù)奶觳拧返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