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應(yīng)雄,男,漢族,浙江杭州人。
1988~99年、北京電影學(xué)院助教、講師、副教授
(其中1996年7月~97年6月、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研究者招聘基金、北海道大學(xué)言語文化部客座研究員)
1999年~2012年、北海道大學(xué)文學(xué)研究科?文學(xué)部助教授、準(zhǔn)教授、教授
(其中2009年10月~2010年2月、UCSD文學(xué)系客座研究員)
*1999 年赴日任教后
【論文】
1.《中國電影中日本人形象》,《饕餮》第8號,2000年,pp.153-172。
2.《<一個國家的誕生>——以1930年代中國電影的研究視點為中心》,《北海道大學(xué)文學(xué)研究科紀(jì)要》,第111號,2003年,pp.1-23。
3.《流產(chǎn)亦或歪曲的新浪潮——以1960年代中國電影<小兵張嘎>,<農(nóng)奴>為中心》,《北海道大學(xué)文學(xué)研究科紀(jì)要》,第114號,2004年,pp.41-62。
4.《中國情節(jié)劇中的身體再現(xiàn)——傷痕戀物癖》,《饕餮》,第14號,2006年,pp.7-27。
5.《過剩多余的詢喚——文革電影,<南海長城>(1976)和“政治化受虐”》,《映像學(xué)》,第77號,2006年,pp.23-41。
6.《張徹電影中的運動》,《層―映像と表現(xiàn)》創(chuàng)刊號,2007年,pp.70-94。
(本論文被譯成中文《張徹電影中的運動(上)》,《藝苑》,2009年第6號,2009年6月,pp.4-8。
《張徹電影中的運動(下)》,《藝苑》,2009 年第7號,2009 年7月,pp.4-9。
7.《電影<千萬不要忘記>(1964)和“道德的”受虐癖——作為連接,切斷的意識形態(tài)》,《共產(chǎn)圏の日常生活》,北海道大學(xué)スラブ研究センター編,2008 年,pp.56-73。
8.《德勒茲<電影1>中的運動影像》,《電影藝術(shù)》,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2009年第4號,pp.112-118。2
9.《水的電影——讓·維果,讓·雷諾阿,費穆(上)》,《層——映像と表現(xiàn)》第3號,ゆまに書房,2009年,pp.122-136。
10.《德勒茲<電影2>讀解:時間影像與晶體》,《電影藝術(shù)》,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2010年第 6號,pp.96-104。
11.《水的電影——讓·維果,讓·雷諾阿,費穆(下),《層——映像と表現(xiàn)》,第4號,ゆまに書房,2011年,pp.45-97。
12.《生成動物的變化及其速度》,《層——映像と表現(xiàn)》,第5號,ゆまに書房,2012年3 月,pp.70-79。
13.《屬于別一個世界的優(yōu)美,清廉和正義——讓·維果電影和水》,《音樂與表演》,《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2012 年第 2 期,pp.126-130。
14.《我們?yōu)槭裁匆芯康吕掌澋碾娪罢?》,周冬瑩,《影像與時間:德勒茲的影像理論與柏格森,尼采的時間哲學(xué)》序文,中國電影出版社,2012 年,pp.1-6。
15.“Propaganda/Seduction and Narrative / Dancing in the Adaptations of a Popular Chinese Tale, in The White-Haired Girl (Baimao Nü)” 中文名:《宣傳/誘惑和敘事/舞蹈——中國著名改編劇<白毛女>》Xiong Ying , in Orient on Orient: Images of Asia in Eurasian Countries (ed.Tetsuo Mochizuki and Go Koshino), 2013, pp.179-184.,2013年,pp.179 - 184。
16.《從分身到重復(fù)——黑澤清的<分身>與戈達爾的<新浪潮>》,臺灣國立中興大學(xué),《興大人文學(xué)報》,第 50 期,2013 年,pp.241-261。
17.“Body/Space and Affirmation/Negation in the Films of Lou Ye and Wong Kar-Wai”
Xiong Ying, in Deleuze and Asia (ed. Ronald Bogue, Hanping Chiu andYu-lin Le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4, pp.163-181. (中文名《論劉燁和王家衛(wèi)的電影身體/空間和肯定/否定》,“德勒茲和亞洲”論壇,劍橋?qū)W者出版,2014年,pp.163 u2013 181)
【著作】
18.《視覺批評:再現(xiàn)與電影=機器的臨界點》,玉川大學(xué)出版部,2008 年。
《巴斯特基頓,機器和中國的“工業(yè)題材電影”》,pp.127-154,2008 年。
19.《中日影視文化的地平線》(共編著),錢態(tài),應(yīng)雄,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 年,pp.1-225。
【獲得科研項目】(日本學(xué)術(shù)振興會科研項目)
1,《日中電影中身體表象的比較研究》,2005~2007 年,基礎(chǔ)研究(C),研究代表者。
2,《中仏的比較——近代日本的視覺?文字·文學(xué)傳媒中女性表象的多元研究》,2005~2008 年,基礎(chǔ)研究(B),研究分擔(dān)者。
3,《圍繞戰(zhàn)爭的表現(xiàn)和表象——日本近代文學(xué)·電影中的中仏比較研究》,2008~2012 年,基礎(chǔ)研究(B),研究分擔(dān)者。
4,《中國第6代導(dǎo)演電影?“新紀(jì)錄電影”的綜合研究》,2009~2012 年,基礎(chǔ)研究(C),研究代表者。
5,《電影速度論的構(gòu)筑》,2013~2016 年,基礎(chǔ)研究(C),研究代表者。
*1999 年赴日任教前
【論文】
1. 《二元理論、雙重遺產(chǎn):何其芳現(xiàn)象》,《文學(xué)評論》,1988年第6期,pp.18-27。
2.《權(quán)力與權(quán)力之外―關(guān)于崔嵬的故事片創(chuàng)作》,《電影蕓術(shù)》,1989年第7號,pp.16-22
(《崔嵬與電影》,奧林匹克出版社,1995年收)。
3. 《<農(nóng)奴>的敘事張力》,《當(dāng)代電影》,1990年第3期,pp.11-16。
4. 《<小城之春>與東方電影》(上?下),《電影藝術(shù)》,1993年第1期,pp.11-18,1993 年第2期,pp.46-51。
5. 《別了,80 年代——張藝謀電影論》,《論張藝謀》,中國電影出版社,pp.1-21,1994
年。
6. 《磨合期大陸電影報告》,《中國電影:歷史,文化和再現(xiàn)』(Chinese cinemas:History,Culture and Representation),劉現(xiàn)成編,臺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中華民國視覺傳播藝術(shù)學(xué)會出版,pp.199-207,1996 年。
【著作】
7. 《改革與中國電影》(共著),倪震主編,應(yīng)雄,葛菲,王海洲等執(zhí)筆,中國電影出版社,pp.1-303,1994 年。
8. 《文藝美學(xué)原理》(共著),杜書瀛,黎湘萍,應(yīng)雄,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pp.1-301,1992 年(1998 年再版)。
【其他】
書評,學(xué)術(shù)對談,序言,小說評論,科研報告論文等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