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李文伯(1864—1920),原名成章,號康居,瑤族,廣西恭城縣澇水(今屬蓮花鄉(xiāng)崇嶺村)人。他求學時期,除攻讀古典文學,還深研歧黃醫(yī)術。因見清皇朝腐敗無能,轉而追求革命。在鄉(xiāng)試時,曾以“長天”為冠履的考題作一對聯:“長江封鎖關全局,香港絕交不共天”,表達自己對鴉片戰(zhàn)爭失敗、清皇朝割香港給英國及封鎖長江奇恥大辱的憤恨。不久,與本縣李蒼霖、周毅夫等奔赴香港、日本,追隨孫中山從事推翻清皇朝的革命活動。為實現實業(yè)救國計劃,他受命回國發(fā)展工農業(yè)生產;剜l(xiāng)后,他首先動員家里墾荒種植10多畝桐茶,并改單季稻為雙季稻。試種成功后,帶動了附近農民逐步擴種桐茶和雙季稻,增加糧油產量。他還在桃江河與人合資開辦油榨,為農民加工油脂。同時,為開發(fā)蒲源山區(qū)竹子和馬灣湖廣坳鐵礦資源,從湖南請來造紙和鑄鍋師傅,與人合資在大沖山首辦紙廠,生產粗紙和桂花紙,在新河口自己的田里開設鑄鍋廠,鑄造了一批鐵鍋,質量頗佳。不久因工人發(fā)生奸案殺人而停辦。民國2年(1913), 他首任恭城縣議參會議長,與縣高小校長李蒼霖、議事員李喧培為首倡辦染織所,購置鐵機2臺,木機20臺,聘請講員、機師,招生60人從事紡織,為恭城機器織布之始。同年7月,孫中山組織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稱帝,他與李蒼霖、周毅夫奔赴柳州,會合劉古香起義。因事機不密,致遭失敗,潛回家鄉(xiāng),繼續(xù)活動。為擴大軍事力量,他竭力規(guī)勸勝洞會幫首領趙白圭為革命效力。民國4年,趙白圭部編入湖南陸軍第三混成旅第十三團第二營, 李文伯任軍醫(yī)長。民國9年(1920)秋,兵營流行痢疾,他也染病逝世,終年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