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初,隨父 王萬良在北京、天津和山東、山西一帶演出。曾參加芙蓉花、 喜彩蓮、 鴻巧蘭等戲班演出。
演出劇目
1954年加入哈爾濱市 評劇團。1956年在現(xiàn)代 評劇《石玉蘭》中扮演 劉淑華,獲黑龍江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表演獎。1957年調(diào)入牡丹江市 評劇團。1985年調(diào)入黑龍江省藝術(shù)學校 評劇科任教。她從藝40余年,主演了《珍珠衫》(飾王三巧)、《桃花庵》(飾陳妙常)、《杜十娘》(飾 杜十娘)、《武則天》(飾武則天)、《 謝瑤環(huán)》(飾 謝瑤環(huán))、《湖江春色》(飾李書記)、《 江姐》(飾 雙槍老太婆)等150余出劇目。
藝術(shù)特點
喜彩君嗓音渾厚,音域?qū)拸V, 吐字清楚,板頭瓷 實。在多年的藝術(shù)實踐中,逐漸形成了韻味濃重、低回沉郁、紅火高亢、節(jié)奏多變的演唱風格。她善于根據(jù)情與人物的需要,將兄弟劇種的腔調(diào)融合、吸收到 評劇唱腔中,為評劇唱腔注入新鮮的血液。她除本工外還兼老旦、彩旦、花臉、小生等行。近30年來,她曾扮演過《 秦香蓮》中的花臉包公、《 寶玉哭靈》中的小生寶玉、《 奪印》中的彩旦爛菜花、《御河橋》中的老旦宣母等。她曾參與哈爾濱市 評劇團代表劇目《白蛇傳》的唱腔創(chuàng)作,其中白素貞、許仙的唱腔,被收入由中國戲曲研究院編的《評院唱腔選集》第三集。1964年她還參加了大型現(xiàn)代 評劇《湖光春色》的唱腔設計,將越劇中的(清板)運用到評劇唱腔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李書記的音樂形象。她為《江畔一支梅》中的"媽媽呀 ,保時能見你的面"的唱段設計了新穎別致的女聲越調(diào)唱腔,由中國唱片社于1958年灌制唱片,1978年演出《 江姐》,她在 雙槍老太婆的唱腔中吸收了京劇花臉的旋律,并采用了向下擴展音域的創(chuàng)腔手法,使唱腔堅實粗獷,突出地表現(xiàn)了雙槍老太婆的性格,亦由中國唱片社于1978年灌制唱片。喜彩君是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