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宋弼(1703—1768),字仲良,號蒙泉,清德州(今陵縣宋家集)人。乾隆十年(1745)進士,改庶吉士,歷官編修、續(xù)文獻通考纂修官、甘肅按察使等。著有《蒙泉詩集》、《思永堂文稿》、《州乘余聞》,編有《廣川詩鈔》和《山左明詩鈔》等。紀昀和他是最要好的朋友。作有《和蒙泉秋感》、《歲月懷人·宋蒙泉》、《歲暮懷人·宋蒙泉》、《羅酒歌和蒙泉》、《與蒙泉閱長河志因出所作州乘余聞見示題二絕句》等。?
身世背景
宋弼,明刑部侍郎宋性的后裔。其曾祖宋炳,明崇禎十五年(1642)壬午科舉人,以刑部郎中補肅州道。祖宋兆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貢,任山東郯城縣教諭。父宋來會,雍正四年(1726)考取拔貢,世傳家學。
生平經(jīng)歷
宋弼,性情耿介,愛好直言。乾隆三年(1738)科舉人,十年(1745)中進士,授翰林院編著修,分纂《文獻通考》。乾隆二十八年(1763)“癸未大考,原品休致”。當時,在京為官的諸城籍劉文正和錢塘籍梁文莊二人,很器重宋弼的文章和品行,便奏請皇帝應(yīng)允,將宋弼留在館內(nèi)。后為甘肅鞏泰階道。在他任甘肅鞏泰階道時,“訪問西羌風土物產(chǎn),古人所未及者,各綴以詩,凡百篇”。伏羌、徽禮等縣地震,親行勘賑,民皆歡頌。升授陜西提刑按察使,研究案牘,夜以繼日!懊砍鲂校⿷(yīng)”。公余暇日,則讀書吟詩。著有《詩集》八卷、《思永堂文稿》四卷、《州乘馀聞》、《安德詩搜》等書。清代史學家、經(jīng)學家王鳴盛在《詩序》中謂:“蒙泉與王阮亭同郡,宋荔裳鄰郡,然絕不摭拾鄉(xiāng)先達片語,別有一種意趣。幽秀獨出,娟好避群”。“先生豪爽傾瀉,其胸中卻自有難與俗人言者。捉鼻而哦,仰天而悟,托物寄興,雅近義山”!帮L格雖似王宋實,非王宋談其詩者,可得其崖矣”。
清初詩學之盛,山左為最!鞍儆嗄陙,未有專選”。宋弼曾受盧見曾的委托,同平原縣董元度等人!氨樗颜汛,上自名公巨卿,下及隱逸方外”。并仿元好問《中州集》體例,“每人各附小傳,具列鄉(xiāng)里出處,間綴名流評騭,以備一代之詩史”。經(jīng)過多人6年的努力,共收錄清初以來山東詩人620余家,詩6000余首,編成了60卷的《國朝山左詩抄》。卷首有詳細的凡例,對全書予以說明。宋弼在編纂成《國朝山左詩抄》之后,又繼續(xù)搜集所遺,編成《補抄》七卷、《續(xù)抄》四卷。并把搜集的范圍擴大到明代。當時他正主持灤源書院,除自己搜討外,他還發(fā)動書院學生,因?qū)W生來自各個郡縣,見聞更廣。
后來他赴京為官,更是“逢人求索,有得即手自謄寫,無寒暑游宴之閑”。成稿后,宋弼將其交給盧見曾,希望他能夠出資刊行。但不久,盧見曾因兩淮鹽引案事發(fā),被抄家。而宋弼此時官甘肅按察使,在進京入覲途中,卒于洛陽。在這種情境下,宋弼編纂的這部書稿命運岌岌可危,幸虧又遇到另一位關(guān)心桑梓的益都人李文藻。此前他曾與宋弼書信往還,討論編纂之事,此時他唯恐此書遂之湮沒,便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正月來到德州,找到州官求買此書!氨R氏書入官者數(shù)十萬卷,吏為檢三日”,終于找到了這部書稿,后又想方設(shè)法籌資刊刻,終于使之能夠流傳。《山左明詩抄》共三十五卷,體例略同《國朝山左詩抄》,每人名下有小傳和輯評,共收明代山東詩人431位。為后來研究明代山東詩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