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23年1月8日-1913年11月7日)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與生物學家。華萊士因同時獨立的和達爾文創(chuàng)立“自然選擇”而進化的理論而著名。
生平
1823年1月8日生于英國蒙茅斯郡阿斯克,因家境貧寒,14歲就輟學,當了他哥哥的測量助手,學會了繪圖,他對植物感興趣,采集過植物標本,有一些植物學知識。1844年,他在一所學校當教師,結識了英國昆蟲學家亨利·沃爾特·貝茨并受其影響,從此對采集蝴蝶和甲蟲很感興趣。1848~1852年,他和貝茨一同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采集熱帶標本。此后19年他成了職業(yè)的博物采集者并靠出售標本為生。1853年他發(fā)表《亞馬遜河和內格羅河旅行記》,他的船在歸航途中沉沒,除先前寄回英格蘭的材料外,其他收集品均遺失。從1854~1862年他獨自在馬來群島采集標本,作為他亞馬遜之行收集品的補充。
華萊士原是一個基督教徒,相信特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論。在廣泛地接觸了動物界和植物界以后,才認識到物種是可變的。1855年2月,當他在婆羅洲的沙撈越時,發(fā)表了《論控制新物種發(fā)生的規(guī)律》的短文。在文章里他說:“每一物種的出現(xiàn)都與早已存在的密切相近的物種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一致的”,他寫道:“10年來,我難得想到物種改變如何發(fā)生這樣的問題!1858年2月,他在摩鹿加特爾納特島思考人類進化問題時患嚴重的瘧疾,想起所讀過的馬爾薩斯《人口論》,從而得到啟發(fā)想到“最適者生存”的道理。他隨即用一個晚上構思,用兩個晚上寫完寫了《論變種極大地偏離原始類型的傾向》的論文。提出以自然選擇原理來說明物種的起源,并立即把文稿寄給達爾文。3月9日稿件隨郵船離開特爾納特島,達爾文于1858年6月3日收到,他立即從這位年輕博士的論文中認出自己研究了20年的理論,即按照華萊士的要求,把文稿轉給地質學家查爾斯·萊爾,并寫道:“我從未見過如此驚人的重合。他說華萊士所用的術語就在我文章的標題里”經(jīng)過萊爾和植物學家約瑟夫·道爾頓·胡克的安排,把達爾文和華萊士有關進化學說的論文共同于1858年 7月1日晚上在倫敦林奈學會上宣讀,華萊士文章的標題是《論變種不確定的偏離原先類型的傾向》,文章證明了生存斗爭,動物的增值率和動物數(shù)量對食物供給的依賴性。并得出結論,只有最健康、最有活力的個體才能活的最久,·········最弱、組織的最不完善的總是先滅亡。惜于當時沒有引起重視。引起激烈爭論的是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 人們把通過自然選擇的進化論主要歸功于達爾文,主要是達爾文的理論比華萊士要詳盡的多,證據(jù)更充分,在幫助人們接受進化論方面起了更大的作用。
華萊士很贊許《物種起源》,并認為只有達爾文才能提出如此豐富的論據(jù)和雄辯的邏輯來論證生物的和自然選擇學說,并使進化觀點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他的進化觀點與達爾文的并不完全一致,特別是在人的進化問題上更是如此。他與亞馬孫流域和馬來群島的未開化人有廣泛的接觸,有根據(jù)地認為全世界的人都是一家,未開化的人在智慧上不亞于文明的人,只是他們的文化落后罷了。他認為人類和動物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對人類肉體,他與達爾文一樣,認為是自然選擇的產(chǎn)物;但對智慧,他認為不可能由自然選擇來決定,而是由非生物學因子即超自然的力量上帝干預決定的。這顯示了他的唯靈論影響。他也不滿意達爾文雌性個體鮮艷是是雄性的性選擇,認為雌鳥不漂亮對生存有利,只是自然選擇而不是性選擇的結果。
他在文章中也討論了自然選擇和拉馬克主義(認為獲得性可以遺傳)的區(qū)別。他認為隼和貓都有可以伸縮的爪子,這并非他們的意志,而是能更好的捕捉獵物的個體總是活的最久,長頸鹿有長長的脖子,并非他們伸長脖子去購食物,而是他們可以在同一地點更高處獲得更多的食物,在食物匱乏時能活的更久。對動物地理分布,華萊士有重要貢獻。他根據(jù)哺乳類的分布情況,把全世界的動物分布劃為若干區(qū),各區(qū)有自己的特點。他提出位于龍目島和里巴島之間有一條深溝,溝以東是澳大利亞區(qū)的動物類型,溝以西是亞洲區(qū)的動物類型。他所發(fā)現(xiàn)的這條線(即華萊士線)以及動物地理的分布區(qū)域,到現(xiàn)在仍然大部分有效。
達爾文逝世后,在英國大力宣傳達爾文主義的是他和托馬斯·亨利·赫胥黎。他于1886~1887年應邀到美國去巡回講學,大力宣傳進化論。1910年英國政府授予華萊士功績勛章,他也是土地國有化和婦女權益的積極分子。 1913年11月7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