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青年時出家。唐朝永徽元年 (650)來中國游學,投長安終南山智儼學《華嚴經》義,與華嚴宗第三祖法藏同學。唐咸亨二年 (671)回國。后奉旨于太伯山(今朝鮮慶尚北道榮州郡)創(chuàng)建浮石寺,傳華嚴宗教義,始創(chuàng)海東華嚴宗。門下有智通、真藏、道融、義寂等著名學僧,他們繼承和發(fā)展了義湘的海東華嚴宗佛教思想。義湘著有《法界品抄記》、《華嚴一乘法界圖》、《華嚴經略疏》、《白花道場發(fā)愿文》等著作。
人物觀點
義湘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華嚴宗的“理事說”。他在《華嚴一乘法界圖》中系統(tǒng)地、集中地論述了世界的本原問題。認為世界是由普遍的、絕對的精神實體“理”所構成的統(tǒng)一體。“理”不僅是眾生成佛的依據,而且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萬物共同的本質和存在的依據。還有與“理”相應的現(xiàn)象世界或個別存在“事”(見理與事),F(xiàn)象世界“事”是本體世界“理”的顯現(xiàn),本體世界是現(xiàn)象世界的依據。從這種理論觀點出發(fā),他又提出“圓融”說,認為既然事物都是本體“理”所顯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每一現(xiàn)象都包含著本體“理”,因此,各種事物都是互相包容的,事物之間沒有差別,沒有對立。他在《華嚴一乘法界圖》中說:“法性圓融無二相,諸法不動本來寂,無名無相絕一切!恢幸磺卸嘀幸,一即一切多即一。”“一”即“理”,指一般;“一切”即“事”,指個別。他在這里實際上是取消了一般與個別、部分與整體的區(qū)別,否認了事物的差異性,陷入了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的泥淖。他從“事事無礙”的立場出發(fā),虛構出一種既沒有差異,又不存在矛盾和對立的圓滿的幻想的精神世界,這實質是要掩蓋新羅后期日益激化的階級矛盾,為新羅封建統(tǒng)治階級作理論上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