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王樹滋
[近現(xiàn)代]字劍門, 四川新繁人。廩生。 王闿運(一八三二―一九一六)高足。性詼諧,不事生產(chǎn),落拓江湖。工書法,近北碑!兑嬷輹嬩浹a遺》
王樹滋(1892~1961)字德符,今辛店街道安樂店人。樹滋出身書香門第,祖父芳譜為清光緒初年廩生。父鶴齡、叔父鶴聲皆為晚清監(jiān)生。鶴聲曾協(xié)助時為臨淄縣知事的舒孝先編纂過《臨淄縣志》。樹滋幼年受到祖、父輩等教導和影響,在安樂店私塾中就讀,學業(yè)優(yōu)良。1912年10月,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在當時的校長蔣百里、技術教官長王若鈺等教誨下,學習戰(zhàn)術、兵器、地形、筑城和外文等知識,成績突出。 1914年底,樹滋從軍校畢業(yè)后,被委派到國民政府軍隊中授見習官,后任上校營長。1932年,王樹滋為銘記祖母恩德,在安樂店村西為祖母立節(jié)孝碑一座,碑正面刻有“彤管流芳”四個大字,背面記述祖母的生平事跡,在本家大門上方掛有“冰清玉潔”匾。他的孝行影響了村內(nèi)幾代人。1935年,王樹滋任山東省民政廳視察室主任,曾多次到臨淄縣視察工作,提出多項利于家鄉(xiāng)父老的建議,時任臨淄縣長的馮謙光都一一采納。一次,王樹滋從濟南來到臨淄,縣長馮謙光帶領縣政府眾多官員到辛店車站迎接。樹滋從出站口走出來后,第一眼看到安樂店的李景臺在出站口賣瓜,立刻走上前去拉住李景臺的手,兩人拉起了家常,把縣長馮謙光等人冷落在一邊。莊里鄉(xiāng)親都說,樹滋雖然當了大官,不擺架子,鄉(xiāng)親們有難事求他,有求必應,從不推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