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進士一甲第二名,授翰林院編修,歷官少詹事。曾協(xié)助魏忠賢纂修《三朝要典》。
經(jīng)歷
思宗即位,魏忠賢自殺死,華琪芳因此被罷官,常感嘆說:“吾不纂修三朝要典,今相矣”。明亡后不仕,以吟詩自娛。著有《宜博集》等。
生平
試又拔得一甲殊榮,授翰林編修。當時正是奸臣、大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朝中正直有作為的大臣都一個一個地被排擠掉。魏忠賢令翰林史官顧秉謙、黃立極等纂修顛倒黑白的《三朝要典》。當時華琪芳也參與了此項工作。隨著思宗的即位,魏忠賢的倒臺,《三朝要典》一時成了劃分忠奸的標準,華琪芳因此被罷官。
后記
每思此事,華琪芳感嘆地說:“假如我不參與纂修《三朝要典》,現(xiàn)在也可以為相了!弊阋娛ё阋粫r,遺恨千古。華琪芳歷官少詹事,罷官歸鄉(xiāng)后,決意終身不入仕途。在鄉(xiāng)居庭院內(nèi)他侍養(yǎng)著一只仙鶴,每每歌詩吟詠,自娛自樂。年49歲卒。
華姓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封子孫于華邑,屬于以封邑名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華督、華元、華定、華亥,并為宋卿!边@支華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歷代都是宋國的公卿。
宋國是由周武王封給商紂庶兄微子啟以奉湯祀的。商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商朝的后代,華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當時的宋國擁有今河南省商丘縣以東、直到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fā)源之處在宋國,后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華督、華元、華定、華亥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史稱華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觀于西岳華山,屬于以居邑名為氏。
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的孫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所以華氏無論是姒姓的一支,還是子姓的一支,統(tǒng)統(tǒng)都是顓頊的后代,所謂兩支,不過是得姓的先后與途徑有所不同罷了。
據(jù)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xiàn),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于西岳,曰華氏”。
西岳,指的是陜西境內(nèi)的華山,所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有學者明確持疑,因為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號未可確定,所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后。
本書考證,直到戰(zhàn)國中期,今華山之地仍稱作“陰晉”,屬于魏國之地,還沒有被稱做“華山”。到戰(zhàn)國晚期的周顯王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國以陰晉之地為交換條件,送給秦國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為“華陰”,其境內(nèi)之山始稱“華山”。因此,清朝陳廷煒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說法“夏仲康封觀于西岳,曰華氏”,肯定是“為名以撰”,實不可。
不過,在夏桀執(zhí)政時期,有四個貼身佞臣:“河濟、泰華、伊闕、羊腸,修政不仁!
泰華是夏桀的寵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孫中,當有中國最早的華氏。
第三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僖公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其稱國以殺何?稱孔子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于寧毋!
鄭世子華,就是鄭文公捷的二兒子太子華,在周惠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農(nóng)歷1月,他代表鄭國,同周王使者、齊桓公小白、宋桓公御、衛(wèi)文公毀、許男爵、曹昭公班、陳世子款等諸侯國會盟于洮(今山東鄄城),這次會盟,確定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諸侯國會議。
在鄭世子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是為新鄭華氏。
第四個淵源
源于嬴姓,出自戰(zhàn)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公子華,即秦惠王的兒子之一,名華。公子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將。
周顯王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諸侯國合縱對抗秦國。秦惠王對此感到十分頭疼,客卿張儀立即建議攻打叫喊得最兇的魏國。
很快,公子華和張儀二人便率領秦軍圍攻魏國之邑蒲陽(今陜西西安長安區(qū)),一舉克之并占領。
之后,公子華率秦軍駐扎在蒲陽,而張儀卻返回秦國;貋砗,張儀向秦惠王說,“請大王將蒲陽還給魏國,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zhì)。我能說服魏國脫離合縱之勢!
秦惠王十分好奇,但還是同意了。
之后,張儀跑到魏國對魏惠王說:“你看,秦國對你們魏國還是很厚道的。這不,秦王令我將蒲陽歸還與您,還將他的兒子做人質(zhì)。魏國可不能無禮于秦國啊!
魏惠王十分高興,將上郡十五縣都交給張儀帶去給秦國,以表達謝意。如此一來,“五國合縱抗秦”被分化瓦解,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惠王拜為相邦(丞相)。
在秦公子華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咸陽華氏。
第五個淵源
出自少數(shù)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