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亨利·坎貝爾·班納曼 (Campbell-Bannerman, Sir Henry)(1836-1908)英國政治家、第34位 英國首相。他的名望使他所領導的自由黨和異常強大的內(nèi)閣歸于統(tǒng)一。他帶頭同意德蘭士瓦(1906)和奧蘭冶河殖民地(1907)實行自治,從而獲得了布爾人對 大英帝國的忠誠,盡管他們不久前才和英國軍隊血腥廝殺。
生平
1836年9月7日出生于在 蘇格蘭的 格拉斯哥城。就讀于格拉斯哥大學及劍橋大學。出1868年,他首次獲選為下議院議員;歷任陸軍部財務大臣(1871年-1874年和1880年-1882年),海軍部政務次官兼財政大臣和下院發(fā)言人(1882-1884)。1884年-1885年坎貝爾擔任愛爾蘭首席大臣。1886年及1892-95年擔任陸軍大臣。1895年6月21日,他說服 維多利亞女王的堂兄第二代 劍橋公爵從武裝部隊總司令的職務上引退。這位公爵在其39年的任期內(nèi),阻止軍隊的改組。女王認識到這一變得的必要性,封坎貝爾·班納曼為爵士以資鼓勵。 1899年,當選為嚴重分裂的 英國自由黨領袖;在 第二次布爾戰(zhàn)爭(1899-1902年)中期間,他最初在自由黨內(nèi)奉行一條介于帝國主義和反戰(zhàn)的“親布爾”派之間的中間路線。但在1901年6月14日,他譴責英國在南非的野蠻手段。1905年保守黨首相 亞瑟·貝爾福辭職后,他從 愛德華八世處接受了這一職位。他的內(nèi)閣中有兩位未來的首相,曾為自由黨帝國主義派的 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和曾為親布爾派的 勞合·喬治。還有英國第一位代表工人階級入閣的J·E·伯恩斯。1906年大選過后,自由黨在下院形成很大的多數(shù),但是坎貝爾·班納曼提出的許多法案都被上院否決。不過,1906年的行業(yè)爭端法卻得到貴族院的批準。這個法案給予工會以相當大的罷工自由。他提倡對布爾人的 德蘭士瓦共和國及 奧蘭治自由邦共和國采取安撫政策。1906年,他著手制定布爾人的自治方案。由于此法案時通過特許證的辦法進行的,對此上院無權(quán)控制。此外,他還積極主張削減上議院權(quán)力并支持愛爾蘭實行自治。1908年4月5日因心臟病辭去英國首相職務。把首相職位交給阿斯奎斯,17天后的4月22日在唐寧街10號去世 。
評論
在他擔任首相這一職務之前,英國幾經(jīng)有了兩位蘇格蘭首相,在繼 亞瑟·貝爾福的謙卑、消沉、 羅斯伯里伯爵的高貴之后,這位來自格拉斯哥商界的這個人物是一位比較平凡的蘇格蘭人?墒,三人中,就數(shù)他在艱苦生涯中最成功。他的成就并不少,他解決了南非的問題,與 拉姆齊·麥克唐納結(jié)成了選舉同盟,這為他的黨贏得了1906年的競選勝利。他擔任首相僅僅兩年,那時他已年邁,故不能享受他所贏得的勝利果實。因此,容易造成對他的評價過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低估他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