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宋奇鴻,著名國學實踐家,畢業(yè)于大連陸軍學院、空軍工程大學。先后師從不二法師修習佛學;師從徐長慶先生,學習內丹功法;師從董國森老人,研修傳統(tǒng)國學文化以及古脈奇門運籌方法。熟悉中藥、經絡、形、氣、性、用,以及奇門中幾近失傳的“身、音聲、心”三個次第的修法。其著作多以講課錄音整理為主,因其風格儒釋道易一氣貫穿,使人聽后多有開智之感。 代表作有《小言擺件與鎮(zhèn)物》《煙波臆說》《奇門大意今說》《奇門中的吉兇悔吝》《奇解陰符經》等 。
基本介紹
姓名: 宋奇鴻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黑龍江省加格達奇市
職業(yè): 學者
畢業(yè)院校:大連陸軍學院、空軍工程大學
主要成就: 國學研究 、實踐
代表作品: 《小言擺件與鎮(zhèn)物》《煙波臆說》《奇門大意今說》《奇門中的吉兇悔吝》《奇解陰符經》等
人物履歷
國學之路博大而極為精深。在研究國學的路上,出現了眾多的大師,季羨林有之,南懷瑾有之,而像宋奇鴻這樣的國學實踐者亦有之。
宋奇鴻先生是當今的國學大家,傳承古脈哲學,弘揚國學魅力,其著作大都以學生整理的講課記錄為主,講課風格以儒釋道易一氣貫穿為特點,談吐風趣。
國學現在已經是一個符號,很多人拿來當成一層錦衣袈裟,穿起來提高身價罷了。真正能夠將古脈文化踐行在生活之中、改變人們生活的,國內首屈一指就是宋奇鴻先生了。
先生認為,國學的思想精髓是"變",一切事情都是在"變"中完成從兇到吉,從壞到好的轉化,研究國學本身就是研究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的分支!
筆者認識宋奇鴻先生多年,與其有過多次深聊。先生認為青年人的國學教育和知識的傳播是當今的首要任務,年輕人也是國學弘揚光大的根本,后繼有人才能千秋萬世不斷層!
宋奇鴻先生的追隨者中,不乏企業(yè)家、明星等成功人士。"作為我個人的能力有限,所以我一直給很多對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的人談自己的體悟。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實踐過程,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幫助人們改變生活的方式,這是功德。"這是宋先生對待國學的態(tài)度,也是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謙虛、嚴謹、孜孜不倦!
先生為人豁達,言談時而隨和時而銳利。他更像一個長者,一位授道者、亦是求道者。對于外界對他褒貶不一的言論,宋先生曾引用易經的話說到,"簡生道,易生經,固恒,固常,包宇,含宙,無始,無終。"這其中的韻味也只有他自己可以解釋了。
"幾千年來華夏大地經受過無數次的外來侵略,但是卻從沒有滅亡,而是不斷的擴大種族,歸根結底是因為中華文化的廣大包容,更是中華文化的無盡魅力同化了踏上這片土地的每一個人。"先生如是說,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先生才一直以傳播國學,踐行傳統(tǒng)文化為目標。只有靠文化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并且在生活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在實踐中符合自然的道理才是根本。這與中醫(yī)一樣,已經顯示出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而對于國學的傳承與發(fā)展,宋奇鴻先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一直強調:國學并不神秘,國學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千百年來國學被蒙上了神秘色彩,這對國學的發(fā)展不利。
媒體報道
星期五下午,準確說,是兩點整,我們按照約定時間,在開陽正堂見到了宋奇鴻先生(以下尊稱為宋師)。宋師一身中式扮裝,米白色麻布衣褲,黑色布鞋,一度寒暄之后,坐在地臺的藤制蒲團上。透過“香道盤”中飄起的水沉青煙,我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神收氣斂。宋師表示,他平時很少見生人,除了講課之外,每天的運籌工作基本都是學生們代為接待。即使如此,由于每件事情最后宋師都會進行把關,所以“預約已經排到了三個月后”。
其實普及國學只是宋師愿望的第一步,而在此普及的基礎上,宋師想要推動的是把國學應用于生活實踐中,讓國學不單單的成為披在身上的貼金紙,而是能夠真正對人生活有幫助的踐行工具。他的說法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的工作是恢復、喚醒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作為老師,我的任務是教會每一個學生,如何把傳承的古脈文化運用在生活中。”
宋師如是說。
記者:看您講課的記錄,隱約感受到您的世界是不同的。我們關心房產、股票、基金,您似乎更關心人的心境世界?
宋師:之前你跟我說看過我的《小言擺件與鎮(zhèn)物》,開始你認為它就只是介紹風水物品的書,后來你往下看過去,就會發(fā)現,我在里面更多強調的是心的調節(jié)。佛家說“一切唯心所造”就是這個意思,現在人的身心都是搖擺的,有的人叫它浮躁,怎么說都好,關鍵是沒有個“定性”。人在觀看景物的時候,不停的左右搖晃腦袋,是看不清楚的,這也是“定”的重要性。開陽正堂現在的學生可謂是來自“五湖四!保禾K黎世湖、伊塞奧湖、吉爾卡湖、紅海,不同膚色、不同口音,一起大讀《道德經》《圓覺經》,我們這是不分宗派的,只要是養(yǎng)心的,就可以。究其實質,身體是人的宅舍,讓屋子暖和,供暖的爐火不是金錢而是你的心靈,靜心養(yǎng)心,這才是最重要的。道家說人身即為天地,這個天地之間天氣就是你的心,心如果總是下雨,天地是會有災禍的。
記者:大家都說現在是個浮躁的時代。目前每個人面臨的競爭在加劇,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緊張,大家都很辛苦,很著急,很焦慮,不少人甚至輕生而“一走了之”。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宋師:這其實體現我們每一個人的問題。我們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現在叫國學,真是很厲害,在幾千年的歷史中,老祖宗們完全可以應用在物質生活上,但是卻以現代人不可理解的方式引導到了人文思想上去,搞的很玄,好像脫離了日常生活。其實這正體現了祖先們的智慧,他們知道,物質的東西越發(fā)達,人的精神就越脆弱,而人活著,精神才是根本。當然這也有弊端,這很容易讓學習的人失去信心,畢竟大家都要面對現實的生活,所以我的觀點就是要讓來的朋友在這里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在生活中給我?guī)淼那猩砗锰帯?/p>
現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尋求的方法卻有很大的問題。我舉個例子,有的朋友晚上不睡覺,喜歡去迪斯科跳舞,那個地方燈光昏暗,空氣混濁,用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說,是身體里面陰氣最容易滋生的環(huán)境,陰氣就是霉運,有的地方叫晦氣,總之這個地方是讓你從內而外倒霉的環(huán)境,你去的越多,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就會越不順利。其實這就是用傳統(tǒng)文化的觀點去解釋事情,因為我們的文化是從智慧出來的,而不是從知識出發(fā),由于它是一個長遠的視角,所以運用古脈傳承的文化甚至可以告訴你現在做的事情對幾年以后有什么影響。
記者:那么,您講課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宋師:我所要做的,是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自我,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并且能夠掌握正確的方法去改善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沒有雜念的練習如何轉化自己的心。因為每個人都是寶貴的,人的一生不是為了追逐金錢名利,這些個看起來好像實在,其實哪個都不會帶給你滿足感和真正的幸福。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里面有句話 “人活著就是修行”,我認為說的很好,關鍵看你修的是個什么東西。
記者:當初為什么敢舍掉在別人看來很好的公家待遇,而自闖一條注定艱難坎坷的路?你的源動力來自哪里?
宋師:講講我的親身經歷吧。2000年3月,我在黑龍江當兵,有個遠房親戚在那邊,叫董國森,也是我的師父,軍隊一放假我就去看他,老人家總是跟我談佛道修養(yǎng)和奇門傳承的事情,我一開始沒有心思聽這些東西,可是,有一天早晨,老人家卻對我說,“孩子,你今天回軍隊之后,不要再跟著長官坐車出去!
我當時就傻了,因為件事情已經定好了,下午三點鐘我要陪著副營長去火車站接指導員的妻子。那一天回營房之后我謊稱自己有了,沒有跟這出門,也就是那一天的下午,他們去接站的車翻了,一個排長代替我去的,他被依維克面包車的鋼條穿透了肋骨,而我躲過了一劫。從那之后,我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新的認識,以前認為只是幾個人在一起玄之又玄的清談話題,突然變的特神圣,感覺到這些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是真正能夠為自己和別人的生活帶來徹底改善的寶貝。也正是這個親身經歷,使我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信”,從“知”到“信”的理念轉變,促使我從軍隊轉業(yè)回來,一步一步的宣傳國學的價值。我的命就是傳統(tǒng)文化救活的,這是最有說服力的,吃過“救濟糧”的人,有義務在自己也有“糧食”的時候把“糧食”拿出來傳遞給更多的人。
記者:古人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功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yǎng)生。”你如何看這些說法?
宋師:傳統(tǒng)文化里面包括宿命論跟風水論等等,這些不是糟粕,其實反倒是現在這個社會需要的寶貴財富,F代人沒有信仰,只認金錢名利,而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世界觀正是治療現在人心的良藥。道家講“要有道也要有術”,道就是宇宙天地的真理,但是真理要想拿來造福人生,還要有術的支持。國學不能只是站在臺上夸夸其談的演講稿,而是要能夠運用在現實中并且具有很強操作性的方法。無論是調節(jié)風水還是尊敬神祗,這些都是可以具體實踐的東西。當然我們國家現在是幾千年來最最繁榮的時期,歷史上很少有現在這樣,老百姓能吃得飽飯而且吃得好的時期,可見我們黨的政策以及指導思想都是高于歷朝歷代的,把馬列主義作為一個信仰同樣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