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其年之兄書年亦為翰林。自幼喪父,孝順生母。年齡稍長,隨兄書年讀書。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中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成丁未科二甲第七名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不久遷任御史。
同治元年(1862年),欽差大臣勝保因擁兵養(yǎng)寇,居功自傲而被諫官聯名上疏彈劾,唯有山東道御史吳臺壽為其申辯。劉其年即上疏抗辯,疏中列舉勝保諸項罪狀,同時一并彈劾吳臺壽結黨營私,且指出臺壽之疏有八項悖謬之處。疏上不及十日,朝廷下令將勝保下獄論罪。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吳臺壽被革職,七月,勝保被賜自盡。從此劉其年直聲鵲起,而對其不滿者也甚多。不久,被外放四川任知府。
同治九年(1870年),改雅州府,卒于赴任途中。身后幾乎無錢收殮,由四川總督吳棠出資治喪。
史料記載
1、劉其年,書年弟。字子曼,號芝泉。直隸獻縣人。散館授編修。官至四川雅州府知府。
2、劉其年,字芝泉,書年弟也。生三歲而孤。幼篤孝友,生母黃嗜飲,醉輒怒,其年必長跪以請,顏霽乃已。稍長,從兄書年讀。書年教授郡邑,所至必以其年從。其年之優(yōu)于學與仕者,承兄教也。道光十七年舉于鄉(xiāng),二十七年成進士。尋遷御史。時發(fā)、捻未靖,統(tǒng)兵大員多懦怯。勝保以經略治軍淮上,恃多奧援,觀望尤甚。諫臣合疏劾之,吳臺壽獨申救。其年抗疏,論勝保溺職玩寇諸罪狀,并劾臺壽黨援勝保,略謂臺壽之疏有八悖謬。疏上未浹旬而逮勝保之命下,卒從吏議,置之法嗣。后統(tǒng)兵各大臣爭相用命,所向有功,論者謂實其年一疏啟之。是時,直聲震天下,而忌者愈眾。未幾,以知府改官四川,所至以廉潔稱。同治九年,再權雅州,卒于途。身后蕭然,幾無以斂?偠絽翘馁幰郧Ы,始獲治喪。繼妻沈氏仰藥殉。事聞于朝,旌焉。
劉姓來源
1、出自祁姓陶唐氏,帝堯(伊祁放勛)之后,受封于劉(今河北省唐縣),建立祁姓劉國,后裔因以為氏。裔孫劉累,能馴化龍,侍奉夏后,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賜為御龍氏。此為祁姓之劉。史稱劉氏正宗。
2、出自祁姓士氏,西周初,武王崩,成王立(公元前1021年),周公輔政,唐國國君(劉累后裔)協(xié)同殷國武庚一起作亂,被周公誅.把唐國國君改封到杜原(今陜西西安市南杜陵)建杜國,最后一任國君杜伯周宣王時無罪被殺,杜伯之子杜隰叔逃到晉國,隰叔子杜蒍在晉國任士師之職,后以官職為氏,稱士氏。其孫晉國大夫士會因國內動亂出奔到秦國,士會后來又回到國內,但有兒子留在秦國,留在秦國的后裔恢復劉姓。
3、出自姬姓。其源頭有二:一說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王季之子(周成王叔祖父)于劉邑(今河南偃師西南劉聚,相傳為劉累故居,因得名),其后裔以邑名為氏,形成姬姓之劉。另說是:東周時期,周匡王姬班封其小兒子到劉邑建立劉國,號稱劉康公。其后代亦以國為氏,是為姬姓劉的又一起源。這兩支姬姓劉氏后代均無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