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戴京曾,初名曾子京,字型遠,錢塘人。登順治己丑(順治六年)進士,順治十年(1653)七月初二日至十三年(1656)七月二十七日,官山東提學(提學僉事),清方孤峭,人不可干以私,所拔皆一時名士,與施愚山(閏章)先后齊名。
順治十四年十二月,內升大理寺丞,予告;久之起補,稍遷順天府丞,再予告歸,因此《池北偶談》以其官為名條稱“戴京兆”,記錄其退休后“幅巾野服,參學徑山,絕跡公府,人品為武林第一,康熙辛酉卒。兩子亦相繼卒。天之報施善人何如哉?先兄子側為諸生,戴拔第一,復拔充貢賦,最蒙擊賞,每侍坐奉教,如父兄焉!
為張瓚《羅昭諫集》作序,書刊刻于康熙九年,入四庫全書。點評唐代詩人羅隱“羅昭諫詩,言中有響,《三百篇》后頗寓諷諫之意。或者以其語多平易而忽之,要之勝填詞豪艷而無當于興感者什佰矣。況其精邃自然處,正復不讓唐之初、盛。” 羅隱亦浙江人士故也。
為畢振姬重修泰山和圣祠撰《修柳下大夫祠碑》,碑今佚不傳,文存光緒十六年《展氏族譜·廟志》中。其文云:“上黨畢公分守濟南之三年,行部至奉高,按圖書得所謂柳下展大夫祠者,易敝葺舊,赫然新之!勾蠓驎迷诳h境東南柳里村,有碑在焉,其后裔蓋有大者。畢公諱振姬,字亮四,世上黨人。以名進士為今少參,分守濟南路云。”
順治年,有生員秦湯,為杭州通判秦鏡的長子。秦鏡大病,秦湯為延羽流,建醮七晝夜,以血調粥進父弗愈,遂割股肉以禱,父病獲痊,人為刊《吁天刲股錄》。
戴為之序,曰:“世多言割股虧形,前王不列之旌勸之科,恐開愚民之偽,而長傷殘無益之俗也。若夫上無勸令之文,中無歆慕之利,一念怵切,心不知其手,手不知其股,舉刀視肉,無所躊躇,此非殘形,殆于踐性矣。嗟乎,忠孝有何成轍,必刲股以孝,孝陋矣。無名無利,以父子性根于天,忘其痛苦,割情號救,情愚事拙,然君子當信其無偽而許之,以勵夫天下之重身命、忘君父者。秦生勉之,可謂孝子,而不必記為割股之孝子也!
臨安天目山禪源寺有玉琳通秀塔墓,為清康熙十六年歲在丁巳仲秋,順天府府丞錢塘弟子戴京曾捐俸造,塔前左碑為錢塘戴京曾拜撰,唐昌世書,今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