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6歲起專心誦讀四書五經(jīng),固守孔孟之道。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清廷腐敗暴露,社會維新思想產(chǎn)生。他深恐孔教衰微,乃著《尊孔大義》十卷,以宣揚孔孟之道為己任。親自持書拜謁孔孟后裔,建議提倡宗風(fēng),還著《道教正義》一書,囑弟子將此書送至江西貴溪縣,請正一道嗣師盡快重振祖風(fēng)。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政府下令停止讀經(jīng)。他力爭孔孟經(jīng)書不可廢,寫《尊孔大義綱要》,寄達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教育部失敗,又著書萬言上呈中央臨時教育會及參議院。江鐘秀一直以孔孟衛(wèi)道者出現(xiàn),十多年來被報刊不斷批判,為社會維新人士所嘲笑。
1918年,在江鐘秀積極活動下,于濟南南門星宿廟創(chuàng)立萬國道德會籌備總處,邀請軍政商學(xué)各界二百人參加商討,深受山西督軍閻錫山等歡迎。閻錫山致函各省軍政長官支持,于是有奉天(今遼寧)、兩湖(湖南、湖北)、河南、山東、新疆、江蘇、陜西、浙江、吉林等16省軍政長官紛紛復(fù)函贊同。1921年8月在山東泰安岱廟召開“萬國道德會”成立大會,推薦“衍圣公”孔德成為會長,康有為、田步蟾為副會長;江鐘秀為監(jiān)理,總理會務(wù)。美國基督教牧師、上海尚賢堂創(chuàng)辦人李佳白為名譽會長,同該會有密切往來。同年8月北京政府準(zhǔn)其立案!叭f國道德會”是以一批封建文人和軍閥政客為主的組織。該會聲稱要融合儒、釋、道、耶、回等五大宗教,以孔孟倫理道德為主,教化人類,企圖達到“世界大同”。1926年,江鐘秀病故。
人物榮譽
江鐘秀次子江希張,字慕渠,幼年時被呼為“神童”,亦為萬國道德會創(chuàng)辦人。萬國道德會后設(shè)總會于北平,在全國各地設(shè)分會三四百處,會員號稱數(shù)十萬人。50年代初被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