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濮振聲(1844-1907),字景潮,分水招賢鄉(xiāng)(今桐廬縣高翔鄉(xiāng)石青村)人,清同治歲貢生,以訓導銜候選在家。他家境殷實,為人慷慨仗義,廣為結交,且愛好武術,精于技擊,還善于醫(yī)術,常為窮人診脈處方,不收分文。
人物生平
他身為就近六縣(桐廬、分水、富陽、新登、臨安、於潛)客民總董事和白布會首領,早已立志推翻清王朝。他創(chuàng)辦了"寧靖團"(也稱"寧清會"),加緊組織反清武裝力量。
當時,官府腐敗,教民專橫,各地群眾自發(fā)的反教會、反侵略斗爭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濮振聲認為時機已成熟,即于光緒廿八年(1902)十一月,率白布會會眾,以滅天主堂為名,誓師殿山(今高翔殿山),傳檄起義。
反教會只是名,實際上是反清。起兵時,濮振聲嚴令部下,不得輕毀教堂,不得無故殺害教民,只取其家中糧食,以充軍需。由于起義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響應者很快就達到1萬多人。
義軍沿分水江而下,夜襲橫村守備營,打得滾的滾爬的爬,一個個趴在地上磕頭求饒,接著又大敗從桐廬前來進剿的官兵,士氣大振,百姓叫好。
濮振聲起義如重錘擊石,嚇得貪官污吏們惶惶不可終日,立即奏報朝廷,清政府急派觀察黃書霖、省防軍管帶馬長春和統(tǒng)領費金組,率領大批人馬,星夜趕來鎮(zhèn)壓。
面對重兵壓鏡,義軍毫不氣餒,奮起抗擊。在橫村埠(今橫村鎮(zhèn))與官兵激點19天,義軍突然重圍,揮師北上。本打算從分水去於潛,經(jīng)昌化再去安徽,聯(lián)絡黨人,共謀大舉。可是剛到百歲坊,清軍尾隨而至,雙方展開了激戰(zhàn),敵兵有增無減,義軍傷亡慘重,而且於潛,昌化有重兵把守,贛、皖等省,金、衢等地會黨未能前來救援,這使義軍進退不得,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困境。
這時,濮振聲知道再戰(zhàn)下去,義軍力量將損失殆盡,為保存實力,以圖后舉,他挺身而出,毅然就縛。
事后,嚴州六縣紳董聯(lián)名上書浙江巡撫,竭力懇求從寬發(fā)落。巡撫聶緝規(guī)得到濮振聲如獲至寶,但他也知道濮振聲素得民心,殺了恐怕會激起更大民變,所以只將他的兒子濮厚賢殺了,而將濮振聲監(jiān)禁于仁和縣署。
濮振聲身陷囹圄,仍念念不忘革命,次年冬天,他見到了前來探望的光復會領導人陶成章和魏蘭,即向他倆介紹了各地秘密會黨的情況,并取名片寫信,請他們派人前往聯(lián)絡。
光緒三十三年(1907)七月,濮振聲因病在獄中與世長辭,辛亥武昌起義后,中華民國追認濮振聲"革命先驅"。
濮景朝"造反"
清光緒年間,桐廬境內(nèi)曾爆發(fā)過一次以反清為宗旨的聲勢浩大的農(nóng)民武裝起義,雖然時間不長,但影響很大。起義首領名叫濮振聲,字景潮,故而后人就稱這次起義為"濮振聲起義",民間稱之為"濮景潮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