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柯維騏(1497年—1574年),字奇純,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生于興化府莆田(今福建莆田市)。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中舉, 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因病未赴任。適張孚敬用事,創(chuàng)新制,維騏以病滿三年罷免。自是謝賓客,“明道著書”,門人四百余。維騏登第五十年,未嘗一日為官,中經(jīng)倭亂,故廬焚毀,家困甚,終不妄取。撫按監(jiān)司如監(jiān)察御史李元陽、巡撫譚綸等時有論薦,未受起用。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給事中岑用賓和御史尹校疏薦其“可備著述”,乃授承德郎,隨即以年高致仕。神宗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卒于家鄉(xiāng)莆田,年七十八。
其時,讀書人往往“竊禪學以掩孤陋”。維騏有感于此,作《左銘》、《右銘》諷喻世人,并著《講義》二卷,教人“實志、實功、實用”,以“誠”貫其始終。又和生徒辨析良知之學,講解儒家經(jīng)傳,寫成《經(jīng)義答問》。
元代官修《宋史》,“其文繁猥特甚,敘事舛謬疏略”,柯維驥乃歷時20年,考訂增補,約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年以前撰成《宋史新編》,合宋、遼、金三史為一書,以宋為正統(tǒng),遼、金附之。敘宋亡迄于祥興,為益、衛(wèi)二王作《紀》,“擊異訂訛”,凡本紀14卷,志40卷,表4卷,列傳142卷。同鄉(xiāng)康大和在《后序》里贊其“得敘”、“得要”、“得體”、“得義例之精”。于今觀之,則柯氏對《宋史》缺謬多有增補,而史料所增有限。對于司馬遷的《史記》,維騏認為“班氏譏評爽實”,“少孫補綴亂真”,都加以辨正,作《史記考要》十卷。日本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采用該書甚多。又續(xù)鄭岳《莆陽文獻》作《續(xù)莆陽文獻志》二十四卷。其余所著尚有《藝余集》、《雜著》以及《河汾傳》等。
《明史 文苑三》載:
柯維騏,字奇純,莆田人。高祖潛,翰林學士。父英,徽州知府。維騏舉嘉靖二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未赴,輒引疾歸。張孚敬用事,創(chuàng)新制,京朝官病滿三年者,概罷免,維騏亦在罷中。自是謝賓客,專心讀書。久之,門人日進,先后四百余人,維騏引掖靡倦。慨近世學者樂徑易而憚積累,竊二氏之說以文其固陋也,作左右二銘,訓學者務實。以辨心術、端趨向為實志,以存敬畏、密操履為實功,而其極則以宰理人物、成能天地為實用,作講義二卷。《宋史》與《遼》、《金》二《史》,舊分三書,維騏乃合之為一,以遼、金附之,而列二王于本紀。褒貶去取,義例嚴整,閱二十年而始成,名之曰《宋史新編》。又著《史記考要》、《續(xù)莆陽文獻志》,及所作詩文集并行于世。
維騏登第五十載,未嘗一日服官。中更倭亂,故廬焚毀,家困甚,終不妄取。世味無所嗜,惟嗜讀書。撫按監(jiān)司時有論薦,不復起。隆慶初,廷臣復薦。所司以維騏年高,但授承德郎致仕。卒年七十有八。孫茂竹,海陽知縣。茂竹子昶,副都御史,巡撫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