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李逢亨(1744~1822),宇垣齋,號培園,又號平湖,平利縣人。童年時,由其父李巖送往興安州讀書。他敏而好學(xué),品學(xué)兼優(yōu),能詩善文,精通《禹貢》,門齒伶俐。乾隆四十四年(1779)撥貢,充四庫校錄議敘理問,分發(fā)北直隸,借補(bǔ)薊州州判,掌管治河工程。乾隆五十七年(1792),調(diào)任霸州同知。該州州治為九河趨匯之區(qū),舊設(shè)埝以御眾流,歲久不治。他與剌史商酌立法十條,率士民實力興筑,是年各河皆漲溢,幸得無虞,遷永定河 三角淀通判。
嘉慶六年(1801),任永定河南岸同知,在任凡九年,籌劃悉合機(jī)宜,所至兵民用命,化險為夷。
1806年,永定河水泛濫,南岸決堤數(shù)十丈,情勢危急。他親臨災(zāi)區(qū),指揮官兵搶險筑堤,控制水患,受到百姓的稱贊。
1809年,他調(diào)任河間府知府,刻意勤政,為民伸冤,深受百姓愛戴。這一年,黃河水暴漲,決堤十余處。他奉旨抗洪,日夜堅守危難險段,組織加固堤防,終于堵住缺口。嘉慶帝聞訊特旨擢升他為永定河道東河總督。
1811年3月,嘉慶帝西巡,指名召見李逢亨,賞賜他三品頂戴花翎,封他為黃河總督、兵部尚書,署直隸總督,肯定了他的治水功績。
1820年,李逢亨告老還鄉(xiāng),回到平利。他目睹了家鄉(xiāng)貧窮落后的面貌,慷慨解囊,買得一院房屋,捐給“五峰書院”(今城小前身)作校舍,成為傳頌至今的佳話。
1822年病逝,享年78歲。他死后鄉(xiāng)里老幼痛哭失聲,清廷誥封他為榮祿大夫,葬于興安府(今安康市)南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