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成國公
梁士彥
梁士彥(515-586年),字相如,北周時期將領(lǐng),封郕國公。
因滅北齊有功,封郕國公,進位上柱國、雍州主簿。周宣帝即位,除東南道行臺、使持節(jié)、徐州總管、三十二州諸軍事,略定淮南地。
隋朝建立,封爵不變,依舊是郕國公,以宿將被忌,召還京師,閑居無事,郁郁不得志,乃與宇文忻、劉坊謀反,欲取代楊堅為帝,事泄被殺。
李穆
李穆(510年―586年),字顯慶,北周名將。
北魏時,追隨宇文泰平侯莫陳悅之亂,后因推舉迎接北魏孝武帝有功,被授予都督,獲封永平縣子。
后因救宇文泰有功,因此在北周平步青云。至北周末年,官至大左輔、太傅,并州總管,封申國公。其家族子弟亦廣被恩澤。
北周末年,楊堅以外戚之身取而代之,建立隋朝。李穆在尉遲迥叛亂中支持楊堅平叛而握有功勛,被封為太師,獲得贊拜不名、無反不死的殊榮和特權(quán);并在楊堅遷都猶豫之際,上表支持遷都。
隋開皇六年(586年),李穆病逝于長安,時年七十七歲,謚號“明”。
后來,追改為郕國公。
李渾
李渾,北周申國公李穆第十子,字金才。仕北周,官至儀同三司,封爵安武郡公。入隋,歷任象城府驃騎將軍、行軍總管、大將軍、左武衛(wèi)將軍、右驍衛(wèi)將軍、光祿大夫、右驍衛(wèi)大將軍等。李筠死后,隋文帝楊堅以李渾襲封爵申國公,后改封郕國公。
后隋煬帝討遼東,有方士安伽陀,自言曉圖讖,謂帝曰:“當有李氏應為天子!眲癖M誅海內(nèi)凡姓李者。宇文述知道后上書勸楊廣殺李渾及李敏全家。楊廣便下旨誅殺李渾、李敏全家,并剝奪其爵位。
唐高祖李淵稱帝后,追封其為申國公。
唐朝成國公
李子和
李子和(?-664年),本名郭子和,隋末反王之一。
武德元年,郭子和遣使歸順唐朝,授任榆林郡守。不久改任云州總管,封金河郡公。武德二年,進封郕國公。武德五年,郭子和跟隨秦王李世民平定劉黑闥,陷陣有功。唐高祖李淵嘉其誠節(jié),賜姓李氏,授任右武衛(wèi)將軍。
貞觀十一年,授任婺州刺史,改封夷國公。
顯慶元年,改任黔州都督。以年老請求辭職,唐高宗李治同意,加任金紫光祿大夫。
麟德九年,李子和去世。
李峒
李峒,吳王李恪的曾孫,成王李千里的孫子,天水郡王李僖的兒子。官至右金吾衛(wèi)將軍、郕國公。
李儇
李儇,唐玄宗的孫子,永王李璘之子,他與唐僖宗同名,但不是同一個人。封郕國公。
李輔國
李輔國(704年―762年),唐肅宗時當權(quán)宦官,唐代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靜忠,曾賜名護國,后改輔國,相貌奇丑無比。李輔國四十歲之前無所作為。安史之亂期間,勸說太子李亨繼承帝位。唐肅宗即位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二月,李輔國隨肅宗回到長安,加開府儀同三司,封郕國公,被加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開始掌握兵權(quán),并改名為輔國。之后又因擁立代宗即位,被冊封為司空兼中書令,進封為博陸郡王。大權(quán)在握后李輔國更加為所欲為,最后被人刺殺身亡。追贈太傅,謚號為丑。
他是第二位太監(jiān)王爵得者。第一位是北魏的馮翊王宗愛,第三位則是宋朝的廣陽郡王童貫。再加上追尊為曹魏高皇帝的曹騰。他們四人是太監(jiān)之中爵位最高的。
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677年),鐵勒族契苾部人,契苾氏,名何力,唐朝名將。契苾何力本是鐵勒可汗,后率部歸順唐朝,授任左領(lǐng)軍將軍。貞觀九年(635年),隨軍大敗吐谷渾,因功娶臨洮縣主為妻。
貞觀十四年(640年),跟隨侯君集消滅高昌國。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跟隨阿史那社爾打敗龜茲,俘虜龜茲王訶黎布失畢。后因攻打西突厥之功,升任左驍衛(wèi)大將軍,封郕國公。此后多次率軍擊敗高句麗。龍朔二年(662年),安撫鐵勒九姓叛亂。
乾封元年(666年),契苾何力奉命討伐高句麗,攻克高句麗七城?傉略辏668年),與李勣攻克大行、振辱夷二城,直抵平壤城下,擒獲高句麗國王,滅亡高句麗。契苾何力因功升任鎮(zhèn)軍大將軍等,改封涼國公。儀鳳二年(677年),契苾何力病逝,追贈輔國大將軍、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裴承光
裴承光,開國功臣魏國公裴寂的孫子,駙馬都尉、河東郡公裴律師之子。官至檢校左羽林軍將軍、郕國公。
《舊唐書》、《新唐書》裴寂傳中為名為:裴承先。而《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中作:裴承光。
姜行本
姜行本,姜捴。贞观中为将作大匠,曾修九硞恽洛阳二宫。贞观十七妮彫太渍V鞲呃觶斜沮梢暈ξ純啥,太渍E淮。行本从旨Z悄渤牽辛魘缸洹L詬呈緣恐,赠左蝸眢将军、郕國公,謚曰襄,陪葬昭陵。
姜簡
姜簡,姜行本之子。襲封郕國公,官至安北都護。
姜晞
姜晞,姜簡之子。襲封郕國公,官至左散騎常侍。
宋朝成國公
趙昀
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昭九世孫。原名趙與莒,嘉定十五年(1222年)被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嘉定十七年(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封成國公。宋寧宗死后,趙昀被權(quán)臣史彌遠擁立為帝,是為宋理宗。
趙俁
趙俁(1083年-1127年),宋神宗趙頊的十二子,七年(1084年)八月賜名,封成國公。宋哲宗即位,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咸寧郡王。紹圣五年(1098年)三月,進封莘王。三年(1100年),徽宗即位,進封衛(wèi)王。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進封魏王。二年(1108年)正月,進封燕王。靖康二年(1127年),徐秉哲派兵衛(wèi)送二王到金營,金兵北擄至慶源境上,四月十六,趙俁餓死。
趙宗禮
趙宗禮,宋宗室,趙允升之子。嘗侍宴太清樓,仁宗賦詩,命屬和,侍射苑中,復獻詩。終虔州觀察使、成國公,贈安遠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
趙希懌
趙希懌,字伯和,燕懿王趙德昭八世孫。嘉定五年卒,年五十八,贈少保,封成國公。
呂頤浩
呂頤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字元直,其先樂陵人,徙齊州。南宋初年名相。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進士,為密州司戶參軍。以李清臣薦為玢州教授。歷官至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高宗南渡,起知揚州,改江東安撫制置使兼知揚州。兩入政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以少傅、醴泉觀使、前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成國公致仕。
紹興九年(1139年),呂頤浩去世,獲贈太師、秦國公,謚號忠穆。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
曾參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zhèn)。一生積極實踐和推行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
曾子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nèi)省、慎獨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編《論語》、著《大學》、寫《孝經(jīng)》、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為“宗圣”,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唐總章元年 (668年),曾參被封贈太子少保。唐開元二十七年 (739年),封為成伯。
宋正和元年 (1111年), 封為武城侯。咸淳三年 (1265年),贈成國公。
元至順二年(1331年)封為成國宗圣公。
明嘉靖九年 (1530年),封為宗圣。
程坦
程坦(生卒年不詳)名坦,字坦然,因功被封成國公。
程戡
程戡(990年-1066年[1]),字勝之。祖籍開封府封丘縣,后占籍許州陽翟縣(今河南禹州)人。北宋大臣、詩人。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程戡以進士甲科及第,補涇州觀察推官。累官起居舍人、知諫院、三司戶部副使,歷知渭、歸、鳳翔、永興、瀛、益各地方州、府。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召拜參知政事,改樞密副使,位列執(zhí)政。因與樞密使宋庠議論不合,自請罷職,外調(diào)鄜延路經(jīng)略安撫使、判延州。宋英宗即位,以安武軍節(jié)度使留再任,累封廣平郡開國公[2]。因祖母有功封魏國公,程戡為邊帥年久,號稱熟習邊事,但無甚顯績。因父有功封成國公, 治平三年(1066年),程戡去世,年七十六。獲贈太尉,謚號“康穆”。因母有功封陳國公 。
金國成國公
耶律安禮
耶律安禮,本名納合,金國大臣。
官拜樞密副使,封譚國公,遷尚書右丞,進封郕國公,轉(zhuǎn)左丞。議降累朝功臣封爵,密諫伐江南,忤海陵意,罷為南京留守,封溫國公。薨,年五十六。
明朝成國公
成國公是明代公爵,世襲,由明成祖始封,全稱“大明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成國公”,源起于明成祖朱棣靖難時的名將朱能,結(jié)束于1644年明朝覆亡。
東平王朱能
朱能(1370年-1406年),字士弘,懷遠(今屬安徽)人。明朝軍事人物。其父早年為燕王千戶。長大后襲位為副千戶,負責守衛(wèi)宮邸。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追隨燕王北征大漠,驍勇善戰(zhàn)。
靖難之役時在真定(今河北正定)擊敗耿炳文部,升都指揮僉事﹐又在鄭村壩(今北京東)擊敗李景隆部。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攻克東阿、東平,持三日糧,進軍淝水,又于淝水一戰(zhàn)大敗十多萬官軍,靈璧(今屬安徽)一戰(zhàn),俘平安等十萬人,乘勝渡長江,直逼京師(今南京)。
成祖即位,升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永樂四年卒。葬于懷柔區(qū)橋梓鎮(zhèn)北宅村[3]。
引原文:
字士弘,安徽懷遠人。父亮,從太祖渡江,積功至燕山護衛(wèi)副千戶。能嗣職,事成祖籓邸。嘗從北征,降元太尉乃兒不花。
燕兵起,與張玉首謀殺張昺、謝貴,奪九門。授指揮同知。帥眾拔薊州,殺馬宣,下遵化。從破雄縣,戰(zhàn)月漾橋,執(zhí)楊松、潘忠,降其眾于鄚州。長驅(qū)至真定,大敗耿炳文軍。獨與敢死士三十騎追奔至滹沱河,躍馬大呼突南軍,軍數(shù)萬人皆披靡,蹂藉死者甚眾,降三千余人。
成祖以手札勞之,進都指揮僉事。從援永平,走吳高,襲克大寧。還,將左軍,破李景隆于鄭村壩。從攻廣昌、蔚州、大同,戰(zhàn)白溝河,為前鋒,再敗平安軍。進攻濟南,次鏵山。南軍乘高而陣,能以奇兵繞其后,襲破之,降萬余人。從攻滄州,破東門入,斬首萬余級。東昌之戰(zhàn),盛庸、鐵鉉圍成祖數(shù)重。張玉戰(zhàn)死。事急,能帥周長等殊死斗,翼成祖潰圍出。復從戰(zhàn)夾河,譚淵死,燕師挫。能至,再戰(zhàn)再捷,軍復振。與平安戰(zhàn)藁城,敗之。追奔至真定,略地彰德、定州,破西水寨。將輕騎千人掠衡水,獲指揮賈榮?藮|阿、東平,盡破汶上諸寨。既而王真戰(zhàn)死淝河,燕軍屢敗。諸將議旋師,能獨按劍曰:“漢高十戰(zhàn)九敗,終有天下。今舉事連得勝。小挫輒歸,更能北面事人耶!”成祖亦叱諸將曰:“任公等所之!”諸將乃不敢言。遂引兵南,敗平安銀牌軍。都督陳暉來援,又敗之。遂拔靈璧軍,擒平安等,降十萬眾。
累遷右軍都督僉事。進克泗州,渡淮,敗盛庸兵。拔盱眙,下?lián)P州,渡江,入金川門。九月甲申論功,次邱福。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祿二千二百石,與世券。
永樂二年兼太子太傅(從一品),加祿千石。四年七月詔能佩征夷將軍印,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軍,由廣西、云南分道討安南,帝親送之龍江。十月行次龍州,卒于軍。年三十七。
能于諸將中年最少,善戰(zhàn),張玉善謀,帝倚為左右手。玉歿后,軍中進止悉諮能。能身長八尺。雄毅開豁,居家孝友。位列上公,未嘗以富貴驕人。善撫士卒。卒之日,將校皆為流涕。敕葬昌平,追封東平王,謚武烈。
洪熙時,配享成祖廟廷。
注:
九月甲申封,第二,勛號同前,祿二千二百石,世襲。
永樂四年十月卒于軍。
追封東平王,謚武烈。
平陰王朱勇
朱勇,朱能之子,嗣,以元勛子特見任用。歷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樂二十二年從北征。
宣宗即位,從平漢庶人,征兀良哈。張輔解兵柄,詔以勇代。勇以南北諸衛(wèi)所軍備邊轉(zhuǎn)運,錯互非便,請專令南軍轉(zhuǎn)運,北軍備邊。又言:“京軍多遠戍,非居重馭輕之道。請選精兵十萬益之!庇终埩罟⒑、伯、都督子弟操練。皆報可。
正統(tǒng)九年出喜峰口,擊朵顏諸部,至富峪川而還,為兵部尚書徐晞所劾。詔不問。尋論功,加太保(正一品)。勇赪面虬須,狀貌甚偉,勇略不足,而敬禮士大夫。十四年從駕至土木,迎戰(zhàn)鷂兒嶺,中伏死,所帥五萬騎皆沒。于謙等追論勇罪,奪封。
景泰元年,勇子儀乞葬祭。帝以勇大將,喪師辱國,致陷乘輿,不許。已,請襲。禮部尚書胡濙主之,又以立東宮恩得嗣,減歲祿至千石。天順初,追封勇平陰王,謚武愍。儀及子輔皆守備南京。
注:
永樂六年七月壬子襲,甲寅加祿千石。
洪熙、宣德間,屢領(lǐng)行在軍府,累進太保。
正統(tǒng)十四年沒于土木。
追封平陰王,謚武愍。
朱儀
朱儀,朱勇子。景泰三年五月丁酉襲,祿二千石。天順二年正月加祿五百石。天順七年二月守備南京。成化二十二年加太子太傅(從一品)。弘治九年三月卒。
朱輔
朱輔,朱儀子。弘治九年十二月己酉襲。十三年七月守備南京,領(lǐng)中府。正德五年七月加太子太傅。六年十月掌前府。嘉靖二年九月己丑卒。贈太傅(正一品),謚恭僖。
朱麟
嘉靖四年三月辛酉襲,六月卒。
朱鳳
朱鳳,朱麟的弟弟。嘉靖八年九月壬寅襲。九年,神機營坐營。十五年七月己未卒。贈太保(正一品),謚榮康
朱希忠
朱希忠,從世宗幸承天,掌行在左府事。至衛(wèi)輝,行宮夜火,希忠與都督陸炳翼帝出,由是被恩遇,入直西苑。歷掌后、右兩府,總神機營,提督十二團營及五軍營,累加太師(正一品),益歲祿七百石。代郊天者三十九,賞賚不可勝紀。卒,追封定襄王,謚恭靖。萬歷十一年,以給事中余懋學言,追奪王爵。弟希孝亦至都督,加太保(正一品)。卒,贈太傅,謚忠僖。
注:
嘉靖十五年九月甲子襲,屢典軍務,累進太師。二十六年八月加祿百石。隆慶五年五月領(lǐng)后府。萬歷元年九月卒。十月乙未追封定襄王,謚恭靖。十一年八月癸亥追奪王爵。
朱時泰
朱時泰,萬歷二年襲。九月卒。
朱應楨
朱應楨,萬歷八年二月己亥襲。十四年自殺。
朱鼎臣
朱鼎臣,萬歷二十八年三月辛亥襲。明年卒。無子。叔應槐襲。
朱應槐
朱應槐,萬歷二十九年九月己酉襲,領(lǐng)左府。三十八年五月壬申卒。
朱純臣
朱純臣,最后一任成國公。萬歷三十九年三月癸卯襲。崇禎三年十一月戊戌加太傅(正一品)。九年五月己酉總京營。九月庚戌巡視邊關(guān)。
十七年三月李自成薄京師,帝手刺純臣總督中外諸軍,輔太子。敕未下,城已陷,為賊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