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早年就讀于靖州鶴山書院,深邃于《春秋》之學,喜談天下的大事。當時魏了翁在靖州,處厚聞其名,前來問學,又教導翁子讀書。滕處厚后來寫書魏了翁說:“漢人謂士修于家,而壞于天子之庭。夫能珠于天子之庭者,必其未嘗修之于家者也!闭{柳州馬平步尉。累官潭州甘泉酒庫,兼元帥幕府。臨死時,談笑吟詩以終。
知識延伸--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華父,號鶴山,蜀地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哲學家,蜀學集大成者,工書法,尤善篆書、行書。曾為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追贈太師,謚文靖。
祖父魏革,娶妻高氏,有七子二女。父魏孝壽過繼高家,改名高孝璹,有六子。
“英悟絕出,日誦千余言”,人稱神童,十五歲寫《韓愈論》,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
開禧元年(1205年),除秘書省正字,后遷校書郎。以親老乞補外任,出知嘉定府(四川省樂山縣)。
嘉定三年(1210年),因父亡,辭職回家守孝,筑室白鶴山(梧州邛崍市區(qū)西郊)下,于鶴山書院授徒講學,士爭從之,世稱“鶴山先生”。
守孝期滿后,先后至漢州、眉州、滬州任職,有治績。力主抗金,獻邊防十策。受朱端誣告,連降三官。復為禮部尚書。官至端明殿學士。
了翁與朱熹及其弟子輔廣、李燔有往來,又與陸九淵之子陸持之友好,并吸取心學的精華。魏了翁對《周易》極有研究,重視王弼、邵雍等人的見解,認為:“大抵性善之義具于《易》!彼J為:“辭、變、象、占,《易》之綱領,而繇、彖、象、爻之辭;畫、爻、位、虛之別;互、反、飛、伏之說;乘、承、比、應之例,有不知則義理闕焉!。黃百家稱:“鶴山識力橫絕,真所謂卓犖觀群書者。”了翁對河圖、洛書、“先后天易說”亦深信不疑,直言“戴九履一之圖其象圓,五行生成之圖其象方,是九圓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為圖,十為書乎”。
嘉熙元年卒于紹興府安撫使官所。賜太師,謚文靖。
葬于楓橋鎮(zhèn)高景山金盆塢,詔賜第宅于蘇州南宮坊(現書院巷)。著有《鶴山大全文集》120卷、《九經要義》263卷。
滕姓起源
滕(Téng)姓與騰姓同宗,源出有三:1、出自姬姓,為黃帝后裔十二姓氏之一。根據《萬姓統(tǒng)譜》上的記載,相傳黃帝的二十五子中,分別得到十二個姓,其中就有滕姓。這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姓。4000年前,正是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秶Z》中記載了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
2、亦出自姬姓,為西周時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秀之后,以國名為氏。據《萬姓統(tǒng)譜》《廣韻》、等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亦即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繡于滕地,建立了滕國(在今山東省滕縣西南)。戰(zhàn)國初期,滕國被越國所滅,但后來又恢復起來,不久又滅于宋國,原滕國王族遂以國名命姓,成為滕姓。在滕姓家族中,有一支為避免仇人加害,改為騰姓。
3、出自他族。明洪武年中,一蒙古人獲賜姓滕,名瓚住。在滕姓家族中,有一支為避免仇人加害,改為騰姓得姓始祖
、伲哄e叔繡。根據《廣韻》上的記載,滕姓是滕侯的后代,滕侯的子孫后代以國為氏,稱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國人,追源溯本,統(tǒng)統(tǒng)都是3000年前被封于滕國的周文王之子錯叔繡的后代,古代的滕國就在今天的山東省的滕縣,這里是滕姓的最早發(fā)源地。故滕氏后人奉錯叔繡為滕姓的得姓始祖。
、陔墓k铣鲎约,為周文王后裔、戰(zhàn)國中期滕國國君滕文公之后。滕文公執(zhí)政時,“以區(qū)區(qū)五十里”的小國,在“八百諸侯并立、戰(zhàn)國七雄爭霸”的情況下,不但沒有被大國吞并,反而“疆為善國,卓然于泗上十二諸侯之上”,被譽為“善國”。故滕氏后人奉滕文公為滕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