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河北灤縣人,蓮花落 藝人李景春之女,生于1907年。白玉霜自幼隨父親唱戲走江湖,11歲學 京韻大鼓,14歲改學 評劇,演出于 青島、 大連一帶。后拜師 孫鳳鳴學習評劇,成為孫家戲班的主角。師父給取的名字叫桂珍,所以早年戲報用的是 李桂珍的名字,成名后才改為白玉霜。
白玉霜唱紅后,她母親就拉班成立了玉順評劇團,挑大軸的自然是白玉霜。1928年白玉霜利用舊有劇團組建成華北戲社,活動于京、津一帶達數(shù)年之久。白玉霜戲唱紅了,人出名了,麻煩也接踵而至。1934年北平市長 袁良請白玉霜吃飯,白玉霜則婉言謝絕了,市長覺的沒面子,便借口白玉霜的戲內(nèi)容不健康,有傷風化,而把她驅(qū)逐出境。白玉霜便來到 上海,這一時期她的藝術(shù)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
1934年白玉霜在上海與 鈺靈芝、 愛蓮君合演《 花為媒》、《 空谷蘭》、《 桃花庵》、《馬震華哀史》、《 珍珠衫》,與 京劇演員 趙如泉合演京評兩腔的《 潘金蓮》及電影《 海棠紅》等劇,受到上海文化界重視,白玉霜也聲譽日隆。白玉霜的演唱藝術(shù)不僅折服了上海的觀眾,也使文藝界對她刮目相看。《 時事新報》上刊登了著名戲劇家 歐陽予倩、 洪深、 田漢的文章,贊譽白玉霜為評劇皇后,也有報紙稱她為評劇 坤角泰斗。1936年,明星公司推出了白玉霜主演的電影《 海棠紅》轟動了大江南北,不僅提高了白玉霜知名度,也擴大了 評劇的影響。1937年后長期在北平演出,使年輕的評劇日臻成熟。
藝術(shù)特色
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轉(zhuǎn),富于抒情性,形成評劇“ 白派”表演藝術(shù)。
藝術(shù)傳承
養(yǎng)女 小白玉霜( 李再雯)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表演藝術(shù)風格。由于“四人幫”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時年45歲。
藝術(shù)成就
白玉霜是評劇史上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女演員。她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點,她的嗓音比較低,鼻音共鳴好,中低音寬厚圓潤,音色純正。白玉霜為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大膽革新,創(chuàng)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她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觀眾,而是通過表演來打動觀眾,白玉霜的表演火辣、細膩、真切、傳神。她為了細膩的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利用她寬厚甜潤的好嗓子,把過去口語化的唱腔,發(fā)展成為歌唱性、抒情性的音樂,加強了唱腔旋律,形成了寬厚洪亮,低回婉轉(zhuǎn),韻味醇厚,傳神真摯的白派藝術(shù)。她的唱腔平穩(wěn)中蘊含著激情和力量,給人一種深沉悲愴的感受。在伴奏器樂中加進二胡,在化妝、服裝上也有許多創(chuàng)新。
代表劇目
代表劇目:《 秦香蓮》、《 秦雪梅吊孝》、《 桃花庵》、《 空谷蘭》、《 珍珠衫》、《 李香蓮賣畫》、《花魁從良》、《 馬寡婦開店》、《 雙蝴蝶》、《 玉堂春》、《 瀟湘夜雨》、《老媽開磅》、《 豆汁記》、《趙蕓娘》、《 花為媒》、《馬震華哀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