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陳松年、呂萃俊均為廣東天地會洪順堂小頭領。
咸豐元年(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義后,廣東天地會領袖陳開和李文茂在佛山起義。影響所及,新會、鶴山的天地會眾起而響應。陳松年、呂萃俊在江門象溪路呂超然祖祠開設的武館,聚集會眾,趙泰來加入充任書記,謀劃舉事,于咸豐四年七月初八日在江門狗山豎旗出師,占領江門。附城各鄉(xiāng)會員、農(nóng)友紛紛加入起義隊伍。
起義者頭裹紅巾,人稱紅巾軍。陳松年為統(tǒng)一大元帥,呂萃俊為北營大元帥,趙泰來為軍師。此外,還有外海陳協(xié)槐為南營大元帥,梅岡蘇黑虎為西營大元帥等,號稱20萬紅兵,于是月十五日圍攻新會城。城內(nèi)清廷官吏、土紳組織民團固守。
紅巾軍使用炮火攻城,未能收效,便采用趙泰來所獻“圍城斷援”之計,向四鄉(xiāng)八村宣布:得大營的紅旗豎于村前者可保鄉(xiāng);得大營發(fā)的竹符之人可以護身。各鄉(xiāng)紛紛樹紅旗,鄉(xiāng)民帶竹符,壯大起義軍聲勢,孤立城內(nèi)守兵。接著又組織多次炮攻、夜襲和總攻,終以城堅未能攻破。趙泰來又和佛山起義部隊的和尚能研制攻城武器,制成四艘火戰(zhàn)船,船桿頂設小樓臺,旋轉自如,安裝火噴筒發(fā)射,并配以戰(zhàn)車(又稱呂公車),形似今之滅火水車柜,車上載長梯可攻城,于八月初七晚開入東門河涌攻打東門,亦未取勝。
軼事典故
紅巾軍圍城兩月,未城攻破會城。而清廷省衙派出援軍開到,內(nèi)外夾擊,水陸進攻。紅巾軍于八月十四日撤退至江門及縣境北部,繼續(xù)與清兵作戰(zhàn),曾于白石村兩次誘敵,殺死清兵300余人。
后來由于陳開的起義軍西撤,新會紅巾軍失去后盾, 陳松年等決定分散轉移,機動作戰(zhàn)。
九月初三日趙泰來在作戰(zhàn)中被擄,被解回會城壯烈犧牲。次年陳松年和呂萃俊也先后被俘,分別在廣州和江門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