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升
路德維!ゑT·貝內(nèi)德克Ludwig von Benedek(1804.7.14-1881.4.27)奧地利帝國陸軍元帥。生于匈牙利厄登堡,是醫(yī)生之子,1822年從瑪利亞·特蕾莎軍事學校畢業(yè)后,參加了奧地利陸軍,1833年任軍參謀,并參加了平息1846年加利西亞叛亂的斗爭,1849年5月29日,指揮一個旅在元帥拉德斯基手下參加反撒丁王國的庫爾塔托尼之戰(zhàn),從而嶄露頭角。后參加6月10日的文森之戰(zhàn)和7月25日的第一次庫拉托扎之戰(zhàn),反復沖殺。1849年3月21日的莫爾塔拉之戰(zhàn)及3月23日的諾瓦拉之戰(zhàn)再次為他贏得殊榮,獲得瑪利亞·特蕾莎騎士勛章。4-8月作為第二軍參謀長隨朱利葉斯·雅各布·馮·海瑙參加了鎮(zhèn)壓匈牙利拉約什·科蘇特的暴動,后在另一次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被授予軍事優(yōu)異十字勛章。1850-1857年任拉德斯基的參謀長。拉德斯基死后任第二軍軍長,在1859年6月的索爾費里諾戰(zhàn)役中,做出了及其重要的貢獻,此戰(zhàn)他成功的完成了后方保衛(wèi)任務,從而掩護了奧軍的順利后撤,1860-1864年任陸軍軍需兵司令兼軍需局局長,并與1861-1866年任威尼西亞總司令。
決戰(zhàn)
貝納德克帶著卓著的聲譽,從1859年的戰(zhàn)爭中浮現(xiàn)出來,他深受部署的愛戴,并在軍隊中得到廣泛的尊重,不安現(xiàn)狀,不避艱險的貝納德克被稱為“軍中騎士”。然而他比大多數(shù)人都認識自己的不足,作為一個軍的指揮官,他是相當出色的,但是指揮一個15-20萬的集團軍,超出了他的能力,他所需要的是看到什么事情在發(fā)生,而不是在地圖上籌劃一次戰(zhàn)役,他本人認為指揮一次戰(zhàn)役,勇氣和直覺比復雜的計算更重要。在1866年,他被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任命擔任總司令好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實際上,他被證明是奧地利帝國失利的致命原因,他勉強接受了晉升,但好像喪失了與顯著名聲相匹配的精神和動力。雖然僅有62歲,但他深受反復發(fā)作的疾病的困擾,并擔心他的健康不能支持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他也不喜歡把指揮部從意大利遷到中歐,因為在意大利地區(qū)干的很好,“我現(xiàn)在要研究普魯士的地理了,關于施瓦澤兒·格爾斯坦或者斯普里,我知道什么?在我這個年齡,我怎么能接受這樣的事情?”
貝納德克也沒有任何理由相信其部分專業(yè)的參謀人員的能力,當一名叫貝克的中校準備研究中德意志地理時,他要去他的上司下發(fā)軍用地圖,然而他的那些寧愿把時間消磨在賭場里,也不愿去偵察的的上司告訴他自己去市場上去找。
貝納德克仿佛被責任感壓倒了,挑選兩個參謀長,對一個人來說是極為平常的,他卻顯示出混亂和猶豫不決。兩個入選者,克里斯馬尼克和希尼克斯坦是極不相稱的一對,在工作中起了極壞的作用,他們既不受歡迎,也缺乏效率。就如一個青年軍官所寫的那樣:“我的學識過于淵博但懶透了的朋友克里斯馬尼,和我不學無術的朋友希尼克斯坦,他們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糟透了,他們適應自己的位置,如同我自己適合為歌劇院編曲一樣!痹1866年戰(zhàn)爭中,希尼克斯坦是如此悲觀,以至于戰(zhàn)爭還沒開始時,他就向貝納德克建議撤退,在奧地利主要的努力應該是防守維也納,因此就必須撤退。
這兩個心里消沉的顧問心中充滿了膽怯和悲觀的情緒,使得原本勇敢和自信的貝納德克感到灰心喪氣,失敗仿佛就在他呼吸的空氣里,在克尼格雷茨之戰(zhàn)中,貝納德克對向城西北高地其防線運動的兩支普魯士軍隊采取了完全消極的戰(zhàn)略,普魯士軍隊指揮官冒極大的風險分割兵力,如果奧地利指揮官傾其全力攻擊前進中的任何一支普魯士軍隊,奧地利將贏得一次壓倒性的勝利,因為奧地利軍隊此時數(shù)量上有2:1的優(yōu)勢,普魯士的優(yōu)勢僅在于后鏜撞針槍,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只有在戰(zhàn)敗后,在組織軍隊后撤的過程中,貝納德克才找回了自信,他用一次壯烈的反沖鋒阻止了普軍的追擊,順利的把部隊撤了下來。因為戰(zhàn)敗,他被免職并受到軍事法庭的起訴,但皇帝免去了加在他身上的不實之詞,并且終止了訴訟,從陸軍退役后到格拉茨渡晚年,1881年4月27日卒于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