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鄭行果(1892-1923.7.20),廣東省廣州市鐘落潭鎮(zhèn)鄭家莊人,近代華僑民主革命烈士。
出身于廣州市郊區(qū)農(nóng)民家庭。童年鄭行果在鐘落潭私塾讀書,因家貧,中途輟學,便幫助家庭耕種田地。少年時,隨鄉(xiāng)人赴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謀生。成年后,鄭行果在海外受到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影響,又目睹帝國主義的壓迫,認為究其根源,知非傾覆滿清政府,改造中國幾千年專制政治不可,于是,毅然回國參加國民革命。
人物生平
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6月16日凌晨三時,叛軍二萬人分三路將總統(tǒng)府包圍得水泄不通,欲將孫中山先生置于死地,于此可以想見陳炯明用心之惡毒。追隨孫中山的革命軍人黃明堂等,先后在江西、廣西起義。為策應義軍,華僑革命黨人謝八堯與鄧伯曜、鄭行果、譚振雄、范運焜暗中約定,謀刺逆首陳炯明,義舉未果,事情泄露,7月16日,鄭行果等先后被捕。翌日,謝八堯首先被害。三日后,即7月20日,鄭行果等4位壯士亦英勇赴義,并被暴尸于白云山麓。犧牲時年僅31歲,為華僑五烈士之一。
事后,南洋華僑革命黨人冒著危險,悄悄將五位烈士遺體收殮,葬于黃花崗(先烈中路動物園西側(cè))。因恐墓址日久被荒草湮沒不彰,記名河南公民立石為志。1923年2月孫中山從香港回到廣州,第三次在廣東組建政府。1924年,廣東革命政府為五烈士重修陵冢。孫中山先生親自手書:“南洋華僑鄧伯曜、鄭行果、郭家信(為范運焜易名)、譚振雄、謝八堯五人墓!北挠珊鷿h民撰寫。孫中山秘書林直勉另撰碑文立于一旁,謂五烈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