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陶甲三幼時就讀私塾,后師從壽縣三義集名儒楊傳棟、楊廟前清邑庠生張兆生(陶甲三岳父),學習經(jīng)、史、詩、賦等各3年,以文筆及品德出眾而被同輩譽為壽東南名士。1900年在陶樓小南莊建草屋三間,以教書為生。
辛亥革命后倡導新學,陶甲三亦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革新。1913年邀集楊墨香、孫慶之、李玉棟、陶云千等鄉(xiāng)里知名人士,借陶氏宗祠創(chuàng)辦新民高級小學,在當?shù)貍鞑、推行新教育,陶甲三被推選為校長。聘請張余軒、張握之、鄭春亭、傅襄泉、胡孟博、吳養(yǎng)先、何植夫、余育之、孫濟方等來校任教。按1912年教育部頒布的標準,學校開設(shè)修身、國文、算術(shù)、本國歷史、地理、理科、手工、圖畫、唱歌、體操、農(nóng)業(yè)、縫紉、英語13門課程,學制3年。學校對家境貧寒學生多方照顧,免收學費且提供筆墨紙張使用,每年入學者逾百人。辦學所需經(jīng)費由陶氏宗族以祠產(chǎn)給予資助。陶甲三親授國文課,表示“盡純?nèi)x務(wù)”,不取報酬,并多次慷慨捐資,幫助學?朔щy。
1921年,陶甲三因操勞過度,身體不支,不得已辭去校長職務(wù),學校由當?shù)厥考澨諌凵浇愚k。他退居家中后,督促其子努力向?qū)W,要求他們成年后必須投身社會自謀職業(yè),不得依賴家中田產(chǎn)養(yǎng)身。把警句“書讀十年,雖不成名終不俗”、“硯田無稅子孫耕”等作為家訓啟發(fā)后輩。
1929年,陶甲三因患肺結(jié)核不治而逝,享年55歲。鄉(xiāng)人紛紛撰文頌其德。弟子陶干成贊曰:“入其門者,如坐春風;受其訓者,如沾化雨。附近之士,隨其人之賢愚,凡循循雅飭,不問而可知為公之弟子也;凡學者相語稱善,不問而可知為公也。”友人孫適之感嘆:“吾國至今日,與環(huán)球諸強比較,優(yōu)劣情形不堪言狀,……若皆能潔已勤公,熱心教育如先生,……則中華之文明日進,而國其有豸乎!”
影響
受陶甲三的影響與教誨,崇尚教育在其家人及親屬中蔚然成風,至今已延傳5世,終身從事教育工作者有20人之多,為縣內(nèi)影響較大的教育世家。陶純青,名仁爐,陶甲三次子,1903年出生,1927年畢業(yè)于安徽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先后任壽縣教育局督學、壽縣豐備倉小學校長、省立第十一臨時中學國文教員、省立壽縣中學教師。解放后先后任下塘中學第一任教導主任、校工會主席,壽縣師范學校教師,壽縣第一屆政協(xié)委員,莊墓中學教師兼教研組長。1966年8月去世。 陶有灝,陶甲三長孫,1924年出生。1947年中央政治大學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后棄政從教,回家鄉(xiāng)壽縣任中學教師。1949年4月入華東軍政大學,1951年就職皖北行署文教處(安徽省教育廳前身)。1987年離休,又受聘于安徽省教育志編輯室擔任編輯工作。陶余芹,陶甲三長曾孫女,1947年出生。1966年畢業(yè)于合肥師范學校,長期從事特殊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