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程昌祺(1881-1941)號芝軒,黔江青岡鄉(xiāng)人,黔江縣首批留日學生,推行新學的先驅(qū),庚戍起義的支持者。
程昌祺,少年勤奮好學,考入成都高等小學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科舉,行新學,為培養(yǎng)教育人才,清廷派出一批留日學生。程以成績優(yōu)異,被派留學,就讀日本弘文師范學校。學成回國,任四川省督學、川東師范教師。
程昌祺在日本、成都、重慶等地結識革命同志,深受革命影響,加入了同盟會,從事革命活動。1906年,他與赴省考學的縣人溫朝鐘相遇,暢談國事,志同道合,遂介紹溫加入同盟會,贈予革命書籍,一直支持他組織起義。
光緒三十三年(1907),程昌祺回到故鄉(xiāng),任縣視學(相當今教委文任),推行新學,創(chuàng)辦學堂。在程的倡導和組織下,黔江新學得以推行。他親自主持創(chuàng)辦黔江縣官立高等小學堂及一批初等小學堂,到次年全縣有高等小學堂一所,學生55人、教員4人;初等小學堂41所,學生777人,教員45人。
是年秋,程被調(diào)回成都,任川西及川南區(qū)視學,為時4年,奔走30多個縣,督辦新學。辛亥革命后,歷任蜀軍鎮(zhèn)撫府教育司長,四川軍政府教育部總務科長、教育科長、第一科長,四川巡按使公署教育科長等職。由于推行新學,成績顯著,受到教育部獎勵。
民國七年(1918),出任國立成都高等師范附中主任,十三年(1924),受聘外國人創(chuàng)辦的“四川華西協(xié)和大學”總務主任、中文系主任兼圖書館中文部主任。他利用“哈佛基金”,充實了學校圖書及設備。協(xié)和大學校長贊揚他:“勞績卓越,辦事專勤,對人誠篤,訓導有方!
程昌祺晚年,遇上時局動蕩,烽火四起,不堪政治紛擾,削發(fā)入空門,勤修凈土,法號能觀,屏居成都郊外近慈寺有年,因患闌尾炎,于民國三十年(1941)9月27日逝世,享年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