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生活
王守義是 潘玉良在法國生活期間一個重要的人物,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xué)。王守義學(xué)習(xí)成績平平,但是“勤工”成績很突出,由于能吃苦耐勞,心靈手巧,當汽車修理工時,技術(shù)都比其他同學(xué)好,錢也掙得比別人多。后來,他在巴黎開了一家中餐館,取名“東方飯店”。雖然他當時并不富有,但時常接濟有困難的同胞。 1937年潘玉良再次來法國時,他們相識了。潘玉良性格耿直,又不善經(jīng)營,很少賣畫,生活上一直比較拮據(jù),王守義為她送去了面包黃油,還為她設(shè)置畫室,舉辦沙龍,并陪著她到外景地寫生。后來,王守義設(shè)法籌資,為潘玉良在法國、瑞士、意大利、希臘、比利時等國家舉辦畫展。潘玉良在西歐畫壇上的聲名與王守義的多方努力密不可分。 潘玉良不僅感激王守義,還把他作為情感傾訴的對象。她有兩件最經(jīng)典最得意的雕塑作品,一件是張大千塑像,另一件便是王守義塑像。王守義塑像完成后,她把它放在自己的臥室,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 1977年潘玉良去世,王守義主持了她的后事,并花重金在蒙巴納斯公墓買了一塊使用期一百年的墓地,安葬這位孑然一身客死他鄉(xiāng)的女畫家。他還在大理石墓碑上親筆書寫了“潘玉良藝術(shù)家之墓”幾個漢字。 中法建交之后,王守義思鄉(xiāng)心切,家鄉(xiāng)還有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和離家時才兩歲的兒子。當他辦好手續(xù)準備回國探親之際,“文化大革命”打碎了王守義的思親之夢。一直到1978年,王守義才得以成行,回到魂牽夢繞的故國,后來還將潘玉良的遺物交給了潘贊化的后人。 王守義回到家鄉(xiāng)心情激動,決定要落葉歸根,回國定居。鄧穎超聽后非常高興地說:“好哇,回來就住北京,房子問題由我們解決! 就在王守義回到巴黎,辦理好回國定居的手續(xù),準備回國前幾天,他被查出患上惡性腫瘤。住院僅十多天,沒有留下任何遺囑,就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他匆匆去世后,旅法華僑俱樂部及治喪的親朋好友,一起商量決定,將王守義的遺體安葬在潘玉良的墓地。這兩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好朋友,從此就互相為伴,長相廝守。墳?zāi)股现挥幸粋墓碑。是命運還是緣分,有意或無意把兩個孤獨的老人,安葬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同一塊土地上,讓王守義繼續(xù)默默地照顧這位漂泊天涯的藝術(sh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