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卜祚光,日照丁家皋陸人(現(xiàn)屬日照市嵐山區(qū)后村鎮(zhèn)),字凝子,又字筼谷,生卒年代不祥。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考中進士(二甲),入翰林院定為庶吉士,又授為編修;曾出任延安守備、榆林兵備道、潼商兵備道等地方官職。以后,調(diào)升按察使,他以回家奉養(yǎng)父母為理由拒任,辭官回鄉(xiāng),居住在皋陸別墅,直到離世。
卜祚光為官時期,政績顯著。任延安守備時,他考察官吏,體恤百姓,儲備軍糧,將昔日積弊全部清除。任榆林兵備道時,他認識到各民族的團結是安定邊境的重要因素,對邊疆漢族、蒙族居民之間積累多年的官司,認真調(diào)查研究,一一合情合理地予以解決。任潼商兵備道時,在整治軍備的同時,還大力張貼宣傳戶部稅收法規(guī),對那些冗雜的捐稅,一概寬免,促進了商品流通。商人為他立碑建祠,歌功頌德。在金川(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南)動蕩不安定的時候,他又積極籌措糧餉,及時供給軍隊。
他正直豪爽,廉潔奉公,才高多能,深受朝廷器重和百姓愛戴。他總是堂堂正正做人,決不奉迎巴結,更不奴顏婢膝。據(jù)傳說,卜祚光在翰林字時,有一回乾隆旁皇后召見他。卜祚光參拜畢,肅立聽命,皇后見他器宇非凡,贊道:“宮里如果有這樣的太子那該多好!”此時此刻一般要跪拜謝恩口稱“兒臣”的。卜祚光卻肅立,低頭不語;屎笳J為他沒聽見,就又大聲說一遍。卜祚光仍無反應;屎笥酶叩穆曊{(diào)又說了一遍,卜祚光仍不跪拜謝恩。最后,皇后哼了一聲說:“你回翰林院做你的小翰林去吧!”卜祚光謝恩退出。據(jù)說卜祚光拒任按察使(管司法的正三品官)的原因不是別的,而是無法同和珅打交道。當時和珅貪贓枉法,劣跡昭著,但權大勢大,無人敢碰他。當按察使,若執(zhí)法如山,勢必觸犯和珅,其結果會打虎不成反受其害,若徇私枉法,對上則有負于朝廷,對下則有愧于百姓。權衡一番之后,他還是激流勇退,辭官回鄉(xiāng)。
卜祚光善于著文,有《爾雅書屋遺稿》藏于家;工于書法,能融歐(歐陽詢)、顏(顏真卿)于一體,而又出神入化。他書寫的字流傳廣遠,人們爭相臨摹。
卜祚光的父親卜寧一,乾隆四年(1739年)二甲進士,初居住日照縣城北門里(城隍廟后),后遷居丁家皋陸。據(jù)說,卜寧一少時家貧,到入學年齡卻無力念書,只好賣“火子”(中間起鼓的鍋烙小餅)幫助家庭生活。一日,他去縣衙賣“火子”巧遇縣官要問官司,便避于大堂外看熱鬧。退堂時,縣官猛一抬頭望到奎山,頓時詩興大發(fā),即吟出“奎山如筆架”的上句,但下句一時再未想出。這時,卜寧一脫口和出下句:“東海似硯池。”縣官大驚,想不到一個賣“火子”的小小孩子竟有如此大才,經(jīng)詢問,便資助卜寧一家庭,讓卜寧一開始上學。卜祚光的母親原是名門閨秀,姓氏不祥。據(jù)說卜寧一和卜祚光父子倆先后做過潼商兵備道,而卜祚光的母親,婚前曾跟隨她父親到潼關任所為小姐,婚后跟丈夫卜寧一到潼關官邸為夫人,以后又隨兒子卜祚光到那里為太夫人,共三次潼關道,一時被傳為美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