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李長潤,男,漢族,1933年8月出生于河北唐山開平郊區(qū)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家庭。1956年,他作為兩千余名全國勞動模范之一,在中南海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成為一名開灤工人階級的模范代表。1956年被評為全國煤礦先進生產(chǎn)者。
事跡簡介
1951年,李長潤進開灤土建公司工作。此時的新中國,剛剛從戰(zhàn)火硝煙中解脫,百廢待興,需要有一定文化的勞動者開拓創(chuàng)造。李長潤具有高小文化,在眾多不識字的“大老粗”中很快脫穎而出,被指任為“文化教員”。他感到肩上的擔子既繁重又光榮。
當時的土建公司下轄五個工地,人員流動性大,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李長潤沒有被困難嚇倒,交通不便,沒錢買自行車,他就甩開兩腿往返各工地,一雙新鞋在他的腳上三天就變得面目全非,靠著這股勁頭,僅用十幾天的時間,就將全公司方圓近百公里范圍內(nèi)的工人文化水平調(diào)查的一清二楚。根據(jù)調(diào)研結果,他開始研究掃盲教學方法。作為當職文化教員,李長潤精心備課,反復修改教案,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為了能讓全體工人都走進課堂,摘下文盲的“帽子”,李長潤還自費買來筆、本,送到他們手中,并按照工人文化層次,所在班組,居住區(qū)域,將他們科學分組,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創(chuàng)造性地開設了“流動教室”、“文化飯桌”,認真耐心教學,提高了工人們的文化水平。
教學中李長潤深知: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還須充分發(fā)掘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使教學掃盲迅速取得實效。為此,他依靠工會組織,發(fā)現(xiàn)、選拔和培養(yǎng)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工人擔任起兼職“小先生”,利用兼職教師的優(yōu)勢,全天候、全方位的對工人開展文化教育。功夫不負苦心人。在不長的時間內(nèi),李長潤培養(yǎng)出近百名工人兼職教師和250名“小先生”,有力地推動了文化教育工作的蓬勃開展,工人中文盲率急劇下降,他的出色教學贏得領導和職工的高度贊譽。
1956年,他被評為全國先進生產(chǎn)者,光榮地走進中南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79年,由于工作需要,李長潤當上范各莊礦開拓區(qū)快速隊隊長,時年46歲。他一心撲在工作上,每天都在井下工作12小時以上,有時為把握質(zhì)量保證進度,他一連盯三個班。為提高生產(chǎn)效率,他認真鉆研技術,親自組織攻關小組,細心觀察巖石斷面形狀、大小、變化程度等狀況,從打眼角度、深度、裝藥量等各個細微環(huán)節(jié)逐一制定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他所帶領的快速隊三次改變掏槽方法,六次修改爆破圖表,實現(xiàn)了爆破后斷面巖石均勻,無落差,爆破進度也由每茬窯1.2米提高到平均1.6米以上,最高創(chuàng)出了1.9米的爆破記錄,月月超額完成國家計劃。
李長潤身為隊長,始終堅持身先士卒,哪里有困難他就出現(xiàn)在哪里,哪里有危險他就沖向哪里。一次,他們在三石門檢修時,有兩架棚子上方突然冒了三米多高,非常危險。當時,李長潤二話沒說,首先沖了上去親自處理冒高,直到險情排除,才組織現(xiàn)場工人正常工作。當年2月,二水平二石門上部兩臺大水泵壞了,一時半會兒又搶修不好,可水患無情,隨著水位的升高,險情越發(fā)嚴峻!氨仨殞⒈脡|起來”,想到此,李長潤毫不顧忌自己的老胃病,第一個跳到水中,奮戰(zhàn)了兩個多小時。上來后,他看到同志們衣服全濕了,關切地讓大家先走,他一個人在現(xiàn)場繼續(xù)頂著,一直到接班的來了才最后上井?粗铋L潤那疲憊的身影。工友們無不心痛地說:“我們的李隊長,干起活來真的是連命也不要了!”
李長潤對工作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重視質(zhì)量,注意檢查,凡事都求一個徹底。遇到關鍵工程,經(jīng)常一天24小時不離礦。從1979年到1981年的三年時間里,他帶領全隊進尺1500米,做到了“三無一凈兩整齊”(即無積水、無雜物、無不平地段,設備凈;材料、工具碼放整齊),工程質(zhì)量百分之百合格,連續(xù)23個月都被評為一級品的記錄至今無人打破。1981年至1983年,李長潤連續(xù)被評為開灤礦務局勞動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