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袁慶祺(1850-1919))字云鋒,黑龍江璦琿漢軍正白旗人袁崇煥之后。同治五年(1866)從富明阿揚州虎帳,后至吉林任護軍參領(lǐng)。尋赴伊犁,又調(diào)神機營。光緒五年(1879)調(diào)赴奉天,十一年撤回黑龍江,升協(xié)領(lǐng)。二十二年派充漠河防軍管轄,升三姓副都統(tǒng),轉(zhuǎn)任通肯副都統(tǒng),專辦荒務(wù)。二十六年(1900)充邊軍新軍東路翼長。署黑龍江將軍壽山為消弭后顧之憂,約吉林將軍長順夾攻哈爾濱。慶祺率軍駐守馬家船口,兵敗,退守呼蘭與俄兵酣戰(zhàn)。議和后,督辦綏化荒務(wù)。勘定海倫城基,創(chuàng)衙署,設(shè)三司、八旗十六佐,招戶開墾。平易近國八年,卒于通肯!
?傳記與家世
通肯副都統(tǒng)慶祺漢軍正白旗人,袁氏。即本是漢人進八旗籍。滿洲八旗,有氏無姓,漢軍旗則以姓為氏。慶祺是漢人,姓袁。他是明末被崇禎天子冤殺的遼東督師袁崇煥的后裔。他的前兩代都是清末名將,他的祖父是富明阿,壽山、永山都是他的叔父。
慶祺傳記
《東北人物大年夜辭典》;“慶祺(1850-1919))袁氏字云鋒,璦琿漢軍正白旗人。同治五年(1866)從富明阿揚州虎帳,后至吉林任護軍參領(lǐng)。尋赴伊犁,又調(diào)神機營。光緒五年(1879)調(diào)赴奉天,十一年撤回黑龍江,升協(xié)領(lǐng)。二十二年派充漠河防軍管轄,升三姓副都統(tǒng),轉(zhuǎn)任通肯副都統(tǒng),專辦荒務(wù)。二十六年(1900)充邊軍新軍東路翼長。署黑龍江將軍壽山為消弭后顧之憂,約吉林將軍長順夾攻哈爾濱。慶祺率軍駐守馬家船口,兵敗,退守呼蘭與俄兵酣戰(zhàn)。議和后,督辦綏化荒務(wù)?倍ê惓腔,創(chuàng)衙署,設(shè)三司、八旗十六佐,招戶開墾。平易近國八年,卒于通肯!
《滿族大年夜辭典》:“慶祺光緒時人,字云峰,姓袁氏,隸正白旗漢軍。光緒二十二年(1896)任三姓副都統(tǒng)。二十五年改任通肯副都統(tǒng),三十一年此缺裁。三十三年四月調(diào)西安副都統(tǒng)。十一月因病解聘。
《黑龍江志稿》:“慶祺袁氏字云峰,璦琿漢軍正白祺人,清同治五年,年十六進富明阿揚州虎帳,屢有戰(zhàn)功,隨至吉林保送引見,以護軍副參領(lǐng)用。旋赴伊犁,又調(diào)?赴神機營,因親老丁單,還鄉(xiāng)奉侍。光緒五年,調(diào)赴奉天,十一年撤回,借補璦琿海軍營四品官,委辦交涉,升補協(xié)領(lǐng),派充漠河防軍管轄,升三姓副都統(tǒng),調(diào)寧夏,未到差轉(zhuǎn)通肯副都統(tǒng),專辦荒務(wù)。二十五年六月到任,借居綏化廳。方擘畫治理之方,而拳匪之亂起。將軍壽山分三路防俄,派慶祺為東路翼長,節(jié)制春山、孫自镕、定祿、鄂英、壽慶各管轄,將約吉林軍隊以夾攻哈埠。慶祺意不謂然,而迫于軍令又有某管轄之請戰(zhàn),遂許其渡江,自率各?營集于馬船口。及渡江之兵敗,乃令各營嚴守,徐退往呼蘭;俄軍踵至與之酣戰(zhàn),乘騎中炮斃。及議和以后,退守綏化。方戰(zhàn)之時,將軍有指明掉機、畏縮汘逃之將士令就軍法。慶祺皆自承掉律之罪,未肯更逮及人。在綏化督理荒務(wù),層次分明。六十九歲終究通肯。
《宋小濂集》:“漠河防營向系馬隊,皆黑龍江省各城旗丁來充是役。庚寅(光緒十六年)冬依堯山(依克唐阿字堯山)將軍奏可,設(shè)邊鎮(zhèn)十八營。仿照行虎帳制,遂將漠河原設(shè)防營撤回,而撥鎮(zhèn)邊軍一營來漠駐扎。統(tǒng)是軍者為富威勤公(富明阿諡號威勤)之孫慶云峰協(xié)戎,于辛卯(光緒十七年)仲春初率兵到邊防。云峰協(xié)戎余舊了解也,雖相距七十里而時相過從,杯酒談宴,相得益深。"
《清朝將軍都統(tǒng)大年夜臣年表》:“慶祺簡歷:慶祺袁氏字云峰,漢軍正白旗。光緒二十二年正月,三姓副都統(tǒng),二十五年三月通肯副都統(tǒng),三十三四月年西安左翼副都統(tǒng),十?一月病解!
清朝于內(nèi)地除綠營兵,由各省督撫統(tǒng)率外,還有八?個將軍駐防城,有:陜西西安將軍、甘肅寧夏將軍、江蘇江寧將軍、浙江杭州將軍、湖北荊州將軍、廣東廣州將軍、福建福州將軍、四川成都將軍。駐防將軍額設(shè)擺布翼副都統(tǒng)各一員。
光緒三十二年仲春,黑龍江將軍衙門飾呼蘭府、海倫廳、巴彥州移駐已裁各副都統(tǒng)衙門。通肯副都統(tǒng)衙門在城之西南角還沒有建完。同年六月,代辦代理海倫直隸廳同知黃鈺在北二道街慶祺府第開署辦公?芍獞c祺全部任期全在綏化駐在,未到通肯城辦公。
慶祺家世
據(jù)平易近國時張江裁編錄的《袁督師遺事匯輯》卷五《袁督師后裔考》所載,其傳承挨次為:袁文弼——袁爾漢——袁貴——袁常在——袁趕,袁趕有三子:袁世有、袁世寬、袁世福。
從袁崇煥起的歷代簡譜以下: 一世:袁崇煥, 二世:袁文弼 ,三世:袁爾漢 ,四世:袁貴, 五世:袁常在 ,六世:袁遷 七世:袁世有、袁世寬、袁世福(即富明阿), 八世:壽山、永山;(富明阿二子清史稿有傳), 九世:慶祺、慶恩,(壽山子)1886-1947), 十世:瑞昌(慶祺子) 。
滿族以氏為姓,平常平凡只用名,構(gòu)成馳名無無姓。漢人進旗后以姓為氏,平常平凡也不消姓,只用名。
《辭源》:“袁崇煥:公元1584-1630年.明廣東東?莞人,字元素。萬歷四十七年進士?犊心懧裕谜劚。天啟二年,擢兵部主事。后金兵攻寧遠。崇煥鼓勵士卒死守,卒得救,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然為魏忠賢所阨,乞回。崇禎立,放忠賢于風陽,道死,復起用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崇禎二年,后金兵越長城,陷遵化?而西,崇煥急引兵進護京師,或誣其通敵,坐牢,被磔于?市。明史二五九有傳!
康熙時朱彝尊等人參與修纂明史,查閱《太宗實錄》始知皇太極利用反間計,證實袁崇煥確是冤死。
崇煥被害后,夫人流河難汝寧,生遺腹子文弼。清軍進關(guān)后,文弻以戰(zhàn)功編進寧古塔漢軍正白旗。在寧古塔生爾漢,爾漢隨薩布素征羅剎,留守黑龍江城,從此定居璦琿。
據(jù)〈東莞縣志〉記錄:富明阿從征江南攻承平軍時任參領(lǐng)。曾向新安土人陳國泰扣問原袁崇煥墳場,密語曰:“余督師六世孫也,爾祀吾祖,與兄弟何異?宜告鄉(xiāng)人好?為之!
《黑龍江志稿》:“富明阿:漢軍袁氏,明兵部尚書袁?崇煥六世孫也。崇煥孫爾漢,由寧古塔徙黑龍江編進正白旗,遂為黑龍江人。富明阿少孤,道光七年以馬甲從征喀什噶爾,洊升佐領(lǐng)。咸豐三年征進關(guān),屬江北軍,為揚州支援,擊敵虹橋斃其酋,加副都統(tǒng)銜。七年十一月克瓜州,記名副都統(tǒng),玄月遠授寧古塔副都統(tǒng)管。同治元年授紅旗漢軍都統(tǒng),三年署江寧將軍,五年奉天胡匪陷阿拉楚克,九年秋乞病回,光緒八年冬卒,年七十七歲。謚威勤。子壽山、永山!
《清朝將軍都統(tǒng)大年夜臣年表》:“富明阿:袁氏漢軍正白旗。參領(lǐng),咸豐八年,寧古塔副都統(tǒng)。同治二年荊州將?軍,三年四月江寧將軍。四年閏五月病解。五年仲春吉林將軍,玄月病解。光緒八年卒,謚威勤。”
《清史稿》中的傳記
《清史稿》傳記二百零四
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漢軍正白旗人,明兵部尚書崇煥裔孫。崇煥裔死,家流寓汝寧,有子文弼,參軍有功,編進寧古塔漢軍。五傳至富明阿,以馬甲從征喀什噶爾,授驍騎校,洊升參領(lǐng)。咸豐三年,從欽差大年夜臣琦善軍揚州,戰(zhàn)於洞清展,受槍傷,裹創(chuàng)奮斗,斬馘數(shù)十,擢協(xié)領(lǐng),特賜玉。四年,破賊瓜洲,賜花翎,管帶寧古塔兵。五年,戰(zhàn)虹橋,戒所部距賊二十步始發(fā)矢,射斃賊酋,分兩翼搜伏賊,賊潰走,加副都統(tǒng)銜。六年,署寧古塔副都統(tǒng),迭敗賊於徐家集、硯臺山。攻瓜洲,又率隊及六合練勇攻江浦,敗賊於十里橋,賜號車齊博巴圖魯。又敗賊於樸樹灣、土橋、五新橋。七年,會攻瓜洲,連敗賊大族井、白廟,以副都統(tǒng)記名。是年冬,克瓜洲,詔以副都統(tǒng)侭先題奏。充江北軍翼長,進攻江浦。八年春,迭破援賊,復其城。進屯六合,攻滁州,克來安,加頭品頂戴。八月,德興阿兵敗浦口,富明阿馳援掉利,傷亡幾半。退儀徵,匯集散卒,復成軍,扼萬福橋,破賊於運河東,授寧古塔副都統(tǒng)。偕張國梁克揚州、儀徵,又破賊於冶展橋。九年,德興阿以掉律免除,江北軍不署統(tǒng)帥,命回和春節(jié)制,別選謀勇可當一面者,和春以富明阿薦,詔幫辦和春軍務(wù)。時六合、浦口皆未復,富明阿督軍進攻,迭戰(zhàn)百龍廟、李家營及六合城外。既而賊數(shù)萬撲營,分股繞襲后路,遂大年夜挫。富明阿身被十二創(chuàng),詔許開缺回旗醫(yī)治,傷已成殘,命以原品休致,食全俸。十一年,召至京,命練習京營。同治元年,授正紅旗漢軍都統(tǒng),辦理神機營。尋命赴揚州幫辦都興阿軍務(wù)。江北里下河十馀縣未被賊擾,鹽場之利如故,偕都興阿疏請運鹽濟餉,軍用得給。長江下流南北岸要口四十馀處,排椿駐船,分撥海軍扼要駐防,疏陳擺設(shè)景象,詔特嘉其諳悉地勢。賊屢糾捻匪窺測江北,迭擊走之。分軍渡江助馮子材守鎮(zhèn)江。是年秋,親率精銳援臨淮,會僧格林沁剿苗沛霖,詔幫辦軍務(wù),令部將詹啟綸、克蒙額會陳國瑞等進攻,連破賊,沛霖伏法。傷發(fā),告假救治清淮,疏陳皖北圩練之弊,詔下僧格林沁、曾國籓議加清算。三年春,都興阿赴陜、甘剿回,詔促富明阿回揚州坐鎮(zhèn),署江寧將軍,尋實授。遣詹啟綸率兵渡江助剿,克丹陽,賜黃馬褂。江寧光復,予騎都尉世職,仍督所部水陸諸軍留防江北。於是裁撤紅單船,由提督吳全美率回廣東,酌裁陸軍數(shù)千。疏言:“江寧駐防,亂后僅存男婦六百馀人,現(xiàn)設(shè)官二十七員,兵二百五十八名,稍存營制。京口駐防,尚存四千馀人,官兵挑補足額,俸餉不克不及全支,房屋均已焚毀。請飭撥餉修蓋房屋,使有依回!睆闹。四年,因腿傷未痊,請開缺,予假赴京醫(yī)治,許坐肩輿,至京,仍命辦理神機營。傷病久不愈,詔允回旗。五年,起授吉林將軍,督剿胡匪。力疾進搜山險,遣將分捕,數(shù)月清除。招撫金匪,斥地閑田至數(shù)萬頃。不及十年,遂開建郡縣焉。在任四年,復以傷病陳情乞罷,允之,仍在家食全俸。光緒八年,卒,優(yōu)恤,謚威勤。吉林、揚州請建祠。子壽山,官至黑龍江將軍,光緒中,俄羅斯犯邊,殉難;永山,官三等侍衛(wèi),亦於鳳皇城拒日本,力戰(zhàn)死事:皆自有傳。
壽山(1860-1900)字眉峰,姓袁氏,漢軍正白旗人。1860年生于黑龍江璦琿。明末遼東抗清名將袁崇煥后裔。袁氏后裔於清初被編入寧古塔漢軍正白旗,世居璦琿。 吉林將軍富明阿宗子,通肯副都統(tǒng)慶祺之叔父。以父(富明阿)蔭任員外郎兼襲騎都尉世職。光緒二十年甲午戰(zhàn)爭任步兵管轄戰(zhàn)于鳳凰城,弟永山戰(zhàn)死。二十四年任黑龍江副都統(tǒng)。
光緒二十五年十仲春二十三日(1900.01.23)黑龍江副都統(tǒng)暫署
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初四日(1900.8.28)殉節(jié)。
光緒二十六年八月十九日(1900.9。12)清廷命令將署黑龍江將軍壽山、盛京副都統(tǒng)晉昌奪職并聽候查辦。
永山(1868-1894) 永山犧牲于甲午戰(zhàn)爭火線!吹伦趯嶄洝担骸肮饩w二十年十二與癸卯朔:u2018依奏,四品銜三等侍衛(wèi)永山,帶隊從戎,奪戰(zhàn)沖鋒破敵,奮掉落臂身,十月十九日直薄風凰城力戰(zhàn),身受多傷,立時死亡。死時景象甚為慘烈,實屬可嘉。永山著交部從優(yōu)議恤,加恩予謚。并列進昭忠祠,附進伊父富明阿黑龍江省專祠,其戰(zhàn)功事跡,宣付史館立轉(zhuǎn)。伊子慶順、慶明俟及歲時,由該旗帶領(lǐng)引見,候旨施恩。u2019”這是為永山請功奏折的批復。 光緒三十四年玄月,準徐世昌奏:開復壽山原官,予謚建祠。
袁慶恩(1886-1947)字少峰,黑龍江璦琿人。曾任黑龍江巡防隊第一路管轄、黑龍江馬隊第一旅旅長。1928年任東北處所保安委員會委員。后任奉天蒙旗處處長,東北邊防軍駐江副司令主座公署顧問。1929年5月13日任黑龍江省當局委員。
?“甲午戰(zhàn)爭”壽山、永山兄弟參戰(zhàn),永山犧牲。簡單說說u2018甲午戰(zhàn)爭u2019。
光緒二十年(1904)甲午年,五月朝鮮東學黨起事,清廷命直隸提督葉志超赴朝彈壓,日本也出兵朝鮮。六月日軍進朝鮮王宮,幽其王。清廷要求日本退兵,日軍卻襲丁汝昌隊艦于大年夜東溝外。又于牙山、平壤大年夜?敗清軍。繼而大年夜量日軍越鴨綠江進奉天界,陷九連城、風凰城、旅順、大年夜連、海城、復州、蓋平、營口等地。又從旅順渡海進山東境,陷榮城、文登、威海衛(wèi)、劉公島;并南下陷澎湖列島逼進臺灣。清廷無奈派李鴻章赴日構(gòu)和,簽定了《馬關(guān)公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慶祺的叔父壽山殉節(jié)、慶祺之子瑞昌戰(zhàn)死,祖孫前后遇難于俄國進侵東北。全部東北人永久都應(yīng)知曉這段汗青。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一九○○),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度,為了彈壓中國義和團,瓜分中國,借口清當局"排外",構(gòu)成侵華聯(lián)軍,于八月十四日攻下北京,大年夜肆燒殺搶掠,踩踏中國主權(quán)。清當局,于同年十仲春全盤接管《議和大年夜綱》,并于次年玄月,簽定了喪權(quán)辱國的《辛丑公約》。俄國人進侵東三省是八國聯(lián)軍進北京的別的一幕。俄大年夜舉南侵分兵三路:東路攻琿春,西路攻璦琿,中路攻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