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朱正色(1539年——1606年),字應(yīng)明,號和陽,明順德府南和縣朱營村人。明萬歷甲戌科進(jìn)士,歷官縣令、兵部員外郎、兵備僉事、兵備副使、巡撫、右副都御史,官階正二品。
主要成就
初仕偃師
明萬歷2年,朱正色進(jìn)京趕考被錄取為進(jìn)士,由此入仕為官。朱正色初次為官是在河南的偃師任知縣。他“以國是為重、以民瘼為先”的思想在這里得到初次實踐。朱正色一上任就進(jìn)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清錢糧和核軍實、審學(xué)霸、剪土豪,很快把烏煙瘴氣的偃師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上級州府兩院稱贊他為“治稱一時之最,才堪九省之沖。
江陵善政
不過,朱正色最令人稱道的是在湖北江陵縣當(dāng)知縣時與當(dāng)朝首輔大臣張居正之間發(fā)生感人故事。
偃師縣的初仕告捷,引起朝廷的廣泛關(guān)注。當(dāng)朝首輔大臣張居正點名要朱正色到江陵縣去治理那里爛攤子。江陵縣是張居正故鄉(xiāng),正在推行萬歷新政他常常為家鄉(xiāng)官場的齷齪寢食不安。
朱正色一到江陵縣,就有人勸其到張居正府上去拜訪,以謝重用。不料,朱正色怒顏呵斥道:我早知道你們縣的弊端,杜絕不了禮俗,所以不能打破常例,所以清查不了錢糧。我到這里就是要打破常例,就是要杜絕俗禮。況且我剛剛上任,不曾為百姓辦一件好事,我有什么理由去張府見面哪?“從我不謝起、從我不教起”。3天后,朱正色在衙門口掛上一副口號“我今不要百姓的、難說人來問我要。問我要者、他不知道我。他不知道、天必知道”,把自己為政之道公布全縣。有人說,他不要錢、不要官、更是不要命了。
朱正色不僅沒有到張居正府上拜見,而且在治理官場腐敗時,還查究張居正的胞弟張居易貪贓枉法的案件。更令人不解的是,張居正的父親去世,要在家鄉(xiāng)文廟舉行儀式,朱正色以文廟為潔凈場所,斷然拒絕。上級官員雖然敬佩朱正色的作為,但是害怕得罪首輔大臣張居正,以升遷為由,把朱正色調(diào)任南京任兵部車駕清吏司員外郎。但是,當(dāng)張居正聽說朱正色調(diào)走之后,急得直跺腳,并且馬上修書一封,派兒子親送朱正色手里。信中說,江陵縣二百年來才出你這么個好官,你走后,新任縣令會裹足不前,我們張家清名也恐難保。時有“南都六君子”之稱。
朱正色認(rèn)為秉公執(zhí)法、不惟親疏才是對張居正提攜最好報答;張居正認(rèn)為,朱正色的一切行為為自己在朝做官、保持廉潔、推行新政創(chuàng)造了很好環(huán)境,兩人雖然一生只見過兩次面,但一切以國事為重共同理想,使他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萬歷10年,張居正死后不到一年,被撤消一切封號并且被抄家。朝廷上下談張色變,而此時朱正色上書皇帝,陳說張居易貪贓枉法是咎由自取,與他的哥哥張居正毫無關(guān)系。顯示朱正色堅持真理的浩然正氣。
史家評價,朱正色的不畏權(quán)勢和張居正的寬宏大度可稱的上是古代官場上一對清官忠臣交往的絕唱。
寧夏平叛
為維護(hù)西北邊防的安全,朝廷欲舉薦一批精英,充實邊垂。在推薦人的候選人中,朱正色排在第一。萬歷十二年(1584年),朱正色任兵部武庫司員外郎,后升任陜西按察司肅州兵備僉。他革新兵器戰(zhàn)法,主教官兵陣法,訓(xùn)練技擊、御敵。不久即使肅州軍隊成為一支精于實戰(zhàn),懷有奇技,能克敵制勝的勁旅。為鼓舞士氣,他借唐朝王之渙名句:“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之意而用之,揮筆親自寫下《春度玉門集》,以“春度玉門”而鳴國家之盛,大長戍邊官兵的志氣和威風(fēng)。不久,因政績卓著,朝廷又委以重任,調(diào)朱正色任甘州憲副,他毅然決然,一如既往,全力治軍,使兵備迅速強(qiáng)大,在后來發(fā)生的西北邊境“水泉之變”中,朱正色先分守要害,后提軍向敵,巧解金佛之圍,又設(shè)伏兵出其不意,猛烈進(jìn)攻,大獲全勝。朱正色也因而名聞天下,被朝廷提升為右副都御使,巡撫寧夏。萬歷二十年二月,寧夏守將勃拜擁兵自重,發(fā)生叛亂。一時間明王朝西北邊陲出現(xiàn)危機(jī)。朝廷無奈懸賞天下,能破叛敵者,賜封侯伯世襲。此時,正在西北寧夏任巡撫的朱正色單騎赴任,協(xié)助平叛。他通過水攻,并派親兵梅萬良潛入敵營實施反間,大破敵軍。朱正色親率士兵首先沖入城內(nèi),一舉消滅了叛軍。時人評價其有“子房之帷幄多籌,仲淹之甲兵夙富”的韜略。
但是,在接下來封賞中,其他將帥紛紛邀功請賞,得到了很多名利,只有朱正色泰然處之,自然沒有得到應(yīng)有封賞。僅僅升朱正色為副都御史,世襲錦衣衛(wèi)百戶;实凼逞裕(dāng)時的朝中有很多人為他鳴不平。
后來,當(dāng)萬歷皇帝了解到事情真相后,頓覺有愧怍之意。除嚴(yán)責(zé)兵部不如實匯報之外,更加賞識朱正色寬厚為人。特頒圣旨,在朱正色家鄉(xiāng)南和縣為朱家建立了三座高大的石牌坊,并親書“平定邊疆坊”和“金吾世胄坊”、“天恩覃敷坊”以旌表其功。
治理黃河
平定了邊疆叛亂后,朱正色又把心思放在了治理寧夏黃河的水患上。他根據(jù)黃河是地上河的特點,利用裝糧食的瓷甕,將甕底打穿,對接起來,建成聯(lián)跨黃河的虹吸管道,把黃河水調(diào)出堤岸,使千萬畝荒地變成了良田。當(dāng)?shù)匕傩辗Q朱正色是“萬家生佛”并為其建立了生祠,以示紀(jì)念。
還鄉(xiāng)育人
朱正色在外為官幾十年,雖然政績卓著,但是這一期間,他兩個孩子因災(zāi)荒在家鄉(xiāng)夭折,父親也因為長期思念兒子而雙目失明,因此,已是滿身疾病朱正色告退還鄉(xiāng)。
朱正色回到南和家鄉(xiāng)后,并沒有停止自己奮斗。他在家鄉(xiāng)建一座書院“十方院”,教書育人他教的弟子中有兩位官居二品(戶部尚書李起元,刑部尚書李若珪),七品以上者達(dá)數(shù)十人,為國家培養(yǎng)大批人才。朱正色還利用自己的身份,積極和邢州官府協(xié)調(diào)引百泉水以濟(jì)南和,使南和縣呈現(xiàn)出北國江南的富庶之地。
人物評價
張居正曾夸贊說:“吾縣二百年間,僅見此官,一塵不染,百廢俱興,非常品也!
上級州府官員贊他為“治稱一時之最,才堪九省之沖!
寧夏巡撫期間,時人評價其有“子房之帷幄多籌,仲淹之甲兵夙富”的韜略。
軼事典故
南都六君子
明萬歷二年,朱正色進(jìn)京趕考,被錄取為進(jìn)士,由此入仕為官。朱正色初次為官是在河南偃師任知縣。他的“以國是為重、以民瘼為先”的思想在這里得到初次實踐。朱正色一上任就進(jìn)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通過清錢糧、核軍實、審學(xué)霸、剪土豪,很快把烏煙瘴氣的偃師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上級的州府兩院稱贊他為“治稱一時之最,才堪九省之沖”。
不過,朱正色最令人稱道的是在湖北江陵縣當(dāng)知縣時與當(dāng)朝首輔大臣張居正之間發(fā)生的感人故事。
偃師縣的初仕告捷,引起了朝廷的廣泛關(guān)注。當(dāng)朝首輔大臣張居正點名要朱正色到江陵縣去治理那里的爛攤子。江陵縣是張居正的故鄉(xiāng),正在推行萬歷新政的他常常為家鄉(xiāng)官場的齷齪寢食不安。
朱正色一到江陵縣,就有人勸其到北京張居正府上去拜訪,以謝重用。不料,朱正色怒顏呵斥道:“我出任江陵,是為百姓興利除弊,初到任,尚未給百姓辦事,就去獻(xiàn)媚上司,這種惡習(xí)從今要丟掉!”“從我不謝起,從我不教起”。三天后,朱正色在衙門口掛上一副口號“我今不要百姓的,難說人來問我要。問我要者,他不知道我。他不知道,天必知道”,把自己的為政之道公布全縣。有人說,他不要錢,不送錢,等于不要官,更是不要命了。
朱正色不僅沒有到張居正府上拜見,而且在治理官場的腐敗時,還查究了張居正的胞弟張居易貪贓枉法的案件。張居正父親去世,要在家鄉(xiāng)文廟舉行儀式,朱正色以文廟是潔凈場所,斷然拒絕。上級官員雖然敬佩朱正色的清廉為民的浩然正氣、敢作敢為的膽識,但害怕得罪首輔大臣張居正,以升遷為由,將朱正色調(diào)任南京任兵部車駕清吏司員外郎。但是,當(dāng)張居正聽說朱正色調(diào)走后,急得直跺腳,并馬上修書一封,派兒子親送朱正色手中。信中說:我聽說你已調(diào)任南京,很想挽留你,但你已離任返里。......吾縣二百年間,僅見此官,一塵不染,百廢俱興,非常品也。時有“南都六君子”之稱。
朱正色認(rèn)為秉公執(zhí)法、不惟親疏才是對張居正提攜的最好報答;張居正認(rèn)為,朱正色的一切行為為自己在朝做官,保持廉潔、推行新政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環(huán)境,兩人雖然一生只見過兩次面,但一切以國事為重的共同理想,使他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
萬歷十年,張居正死后不到一年,被撤消一切封號并被抄家。朝廷上下談張色變,而此時,朱正色上書皇帝,陳說張居易貪贓枉法是咎由自取,與其哥哥張居正毫無關(guān)系。顯示了朱正色明判事理,堅持真理的浩然正氣。
史家評價,朱正色的不畏權(quán)勢和張居正的寬宏大度可稱得上是古代官場上一對清官忠臣交往的絕唱。
萬家生佛
明朝萬歷年間,朱正色在寧夏做右副都御使,給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寧夏的老百姓為紀(jì)念他,給他建了祠堂,立了豐碑來歌頌他的功德。至今,朱正色治黃河的故事,還在民間流傳著。
據(jù)說,“天下黃河富寧夏”,就是從朱正色開始治理的。當(dāng)時寧夏屬于邊遠(yuǎn)地區(qū),土地荒蕪,人煙稀少,“土蕃”不斷侵犯騷擾。朱正色駐守寧夏以后,很快使邊境平定下來。但他看到眼前赤地千里,饑荒連天,人民受苦受難的情景,時常坐立不安。這一天,他爬到東山頂上察看地形,眼看著黃河水滾滾向北流去,東部廣大地區(qū)卻干旱得顆粒無收,心里翻騰得比黃河水還厲害,眼里不禁流下淚來。
朱正色為引水澆田的事兒,整天愁眉不展,可是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還是想不出辦法,急得他茶飯不進(jìn),夜不成眠。這天,他剛一躺下,忽見二位白發(fā)老翁,手拿佛塵,從天上忽悠忽悠飄下來,笑著對他說:“黃河水滔滔,水到旱自消;想引黃河水, .打開東山腳!”正色猛然醒來,老翁已不見了,但夢境還記得清清楚楚。他立即召來眾位臣僚商議,制定引黃計劃,大家對他的提議都很贊成。
可是,當(dāng)時正是饑荒年月,人民生活挺苦,從哪里籌措錢糧款物大興水利呢?朱正色立刻想到以工代賑的辦法,號召民眾自愿參加。于是他到處張貼告示,告訴民眾:東山開洞,石運河畔。淺處一車,小米五升;深處一車,小米一斗。當(dāng)場付清,決不負(fù)約!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蜂擁而來,爭先恐后開山鑿石,很快就把東山打通了。但因地勢高低不平,很難引水到田。正色面對山坳,正在愁苦連天沒有辦法時,忽聽遠(yuǎn)處人聲嘈雜,抬頭一看,一伙人推推搡揉,簇?fù)矶鴣恚瑲鈩輿皼暗匾抑齑罄蠣敶蚬偎。“朱正色把他們召來,就地審問,原來兩家地主為澆花園爭一眼水井發(fā)生口角,因各不相讓引起毆打,使雙方都有重傷。朱正色一聽,滿肚子氣不打一處來,當(dāng)場判決:傷員各自抬回治理,兩個財主各罰水甕二百個,三天交齊,運到河邊。如不按期交到,另行治罪。所有在場的人都感到驚奇:因井打架,為啥要罰甕呢?三天以后,兩家財主如數(shù)把甕運來。從此以后,每逢斷案,都要罰甕,黃河邊上的甕多得堆積如山。朱正色看看差不多了,就讓人把甕底全都打掉,然后一個套一個接連起來,自然形成一個又粗又圓的涵管。這時人們才醒悟過來,原來是為引出黃河的水。
閘涵修好以后,要舉行放水儀式。正色為了擴(kuò)大影響,故意讓兵士到處喧揚(yáng),果然不出三五日,附近百姓都知道了。放水那天,人們像趕集上會一樣來看熱鬧。當(dāng)時打開閘門兒,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要跳進(jìn)水里用手去扳。再加上這是個新鮮玩藝兒,沒有人見過,誰也不敢上前,朱正色就讓他的兒子朱時萬首當(dāng)其沖,站在前沿。只聽朱正色一聲令下,他兒子猛一用力,閘門打開了,滾滾黃河水順著涵管噴涌而出,嘩啦嘩啦流進(jìn)久已荒旱的田里。人們頓時歡呼跳躍起來。
正當(dāng)大家縱情歡呼的時候,有人發(fā)現(xiàn)朱大老爺?shù)膬鹤又鞎r萬不見了,即刻派人四處尋找,下河打撈,都不見蹤影。后來才有人說,見他一開閘門,就被水流卷進(jìn)涵洞去了。這時岸上的人們,由喜變悲,由悲變哭,放大悲聲呼喊起來:“時萬啊,時萬!你到哪里去了,哪里去了…”黃河岸邊的哭聲,驚天動地,直到天黑才漸漸停息。
從此以后,寧夏各州、府、縣衙門,在審理官司的時候,都效法朱正色的刑法。按罪輕重,論處罰甕多少。不到半年,黃河沿岸到處都在用甕引水灌田。打這以后,就有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十方書院
朱正色在外為官幾十年,政績卓著。但是這期間,他的兩個孩子因災(zāi)荒在家鄉(xiāng)夭折,父親也因長期思念兒子而雙目失明,因此,已是滿身疾病的朱正色上書告還奉養(yǎng)。
朱正色回到南和家鄉(xiāng)后,并沒有停止自己的奮斗。他在家鄉(xiāng)建了一座書院“十方院”,教書育人。他在“十方院”的墻壁上寫道:人罵勿言,人打勿還,人唾勿嫌,人趨勿前,退一步行安樂法,道三個好喜歡緣。朱正色遵老子之旨,而善用之,其隱德、隱功無量矣!他教的弟子中有兩位官居二品,七品以上者達(dá)數(shù)十人,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
朱正色還利用自己的身份,積極與邢州官府協(xié)調(diào)引百泉水以濟(jì)南和,使南和縣呈現(xiàn)出北國江南的富庶之地。
萬歷三十四年,68歲的朱正色死于自己的書院“十方院”。時任晉陽給事中張國維為其撰寫《大明寧夏巡撫朱正色墓表》。
親屬成員
祖父:朱隆
父親:朱家卿,以朱正色貴,封兵部車駕司員外郎。
母親:王氏
妻子:左氏
個人作品
《涉世雄譚》、《練兵新法》、《征士錄》、《清福錄》、《朔方奏議》等,其中《涉世雄譚》被收入《四庫全書》,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介紹:“是書乃其備兵甘肅時所著,取諸史記傳所載事跡之有關(guān)兵法及才智明決足啟發(fā)人意者,分門摘錄,而各附評語于條末,每類中又各分奇品正品,詞氣纖譎,學(xué)陳亮而不成者也。”
后世紀(jì)念
朱正色,字應(yīng)明,號和陽,邢臺南和人,明朝萬歷年間的杰出賢臣。其墓地位于南和縣北部的邵屯鄉(xiāng)朱營村東北200米處,東側(cè)200米為南和城關(guān)通往白佛的公路。墓地南北長400米,東西寬100米,地勢北高南低,沙堿土壤。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邢臺市文物部門在1976年至1995年間曾多次對朱正色墓地進(jìn)行調(diào)查。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墓區(qū)存封土堆3座,墓葬前有圣旨碑3通,石供桌2,個,石香爐6個,神道自北向南分別有文臣、馬、武士、獅、貔貅、羊、鹿等石刻各一對。朱正色墓及其附屬文物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對研究明代的雕刻、書法,以及探索當(dāng)時的社會經(jīng)濟(jì)、文化狀況具有重要價值。
墓區(qū)概況
朱正色墓區(qū)南北向分布,墓葬位于北端,神道及石雕在南。3座封土大致呈“品”字形排列,分別編號為M1、M2、M3。M1封土前有石供桌1個,供桌兩側(cè)各立圣旨碑1通;M2供桌前有圓形石香爐3個,東西向排列,西側(cè)立圣旨碑1通,東側(cè)僅存龜趺座。據(jù)碑文可知,北端墓葬(M1)為朱正色父母之墓,前排西側(cè)(M2)為朱正色墓,傳說前排東側(cè)(M3)為朱正色之子墓。M1封土高2米,周長27.8米;M2封土高2米,周長22.6米;M3封土高1.5米,周長16.1米。石雕分南北2區(qū)分布,相距360米。石雕的排列走向略有差異,北區(qū)大致呈南北向,由北向南分別排列文臣、馬、武士;南區(qū)排列走向略呈東南一西北向,分別為鹿、羊、貔貅、獅。
地面石刻
1、碑3通,青石質(zhì)。形制、大小基本相同u2018,通高3.2米,寬1.1米,厚0.41米。碑首浮雕二龍戲珠,碑額陽刻“圣旨”2字,碑身陰刻。
M1西側(cè)圣旨碑,上刻楷書10行,滿行32字,文曰:“奉天承運皇帝敕日夫士有力學(xué)砥行績用未效諸躬而荷寵延休昌熾必得之子時乃天道受霈朝章爾儒官朱家卿乃原任兵部車駕清吏司署員外郎事主事正色之父士林炬蠖藝海淵源志屈鴻逵屣脫諸生之籍謀貽燕羽殼成令嗣之名口茲郎屬宣猷念爾家庭善訓(xùn)是用封爾為承德郎兵部車駕清吏司署員外郎事主事砥承綸之恩永暢箕裘之譽(yù)廣運萬歷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之寶!
M1東側(cè)圣旨碑,上刻楷書9行,滿行31字,其文為:“奉天承運皇帝敕日朕考信前史所稱是母是子往往而有故知義方之功在怙恃之均也恩不并她何以酬淑爾王氏乃原任兵部車駕清吏司署員外郎事主事朱正色之母惠慈成性勤宜家言動允協(xié)于佩環(huán)訓(xùn)迪懋嚴(yán)乎機(jī)杼賢嗣既顯而爾不逮榮良可悼已是用增爾為安人霈渥澤于露蕭慰遐思于風(fēng)木敕命萬歷十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之寶!
M2西側(cè)圣旨碑,上刻楷書9行,滿行31字,其文為:“奉天承運皇帝敕日易稱正內(nèi)詩泳宜家女德之裨士行尚矣朝廷錫慶臣工疏榮厥配式崇是義焉爾原任兵部車駕清吏司署員外郎事主事朱正色妻左氏閑于嬪則穆其壺彝匡佐爾夫宣猷懋績宜申湛渥用答勤襄是用封爾為安人載膺象服之華益效雞鳴之做敕命萬歷十二年八二十二日之寶!
2、供桌2個,青石質(zhì)。形制大體相同,均由兩塊桌腿和一塊桌面組成。桌面呈長方形,束腰,素面;兩側(cè)桌腿雕刻出幾腿、壺門,壺門內(nèi)浮雕瑞獸。M1前供桌,桌面兩端略翹起,長2.4米,寬0.85米,高0.7米(圖四)。M2前供桌,長3.34米,寬0.97米,高0.65米。
3、香爐3個,青石質(zhì),F(xiàn)已深埋地下,經(jīng)查閱存檔的朱正色墓地調(diào)查資料,三個香爐的形制、大小相同,均為圓形,直徑0.74米,高0.7米。
4、石雕像14件。其中北區(qū)有文臣2、馬2、武士2;南區(qū)有鹿2、羊2、貔貅2、獅2。
文臣2件。青石質(zhì)。形制大體相同。方圓臉,濃眉,鳳目,闊鼻,長須,頭戴平頂巾。雙臂屈于胸前,手握笏板。身穿寬袖長袍,圓領(lǐng)臃頸,袍下露足尖,腰間束帶,站立在長方形底座上。其中一件高2,7米,腰圍2.2米,底座長0.8米,寬0.6米,露出地面高0.14米。
武士2件。青石質(zhì)。形制大體相同。方圓臉,濃眉,鳳目,闊鼻,頭戴兜鍪。右手拄劍,左手屈于腰間,手心向上,托一長條形物,器身斜靠于左肩。身穿魚鱗甲,胸飾虎頭,肩披帔,站立在長方形底座上。其中一件高2.7米,腰圍2.4米,底座長0.79米,寬0.52米,露出地面高0.1米。
馬2件。青石質(zhì)。形制大體相同。頭微抬,斜直頸,尾側(cè)甩,站立在長方形底座上。馬身上鞍、障泥、馬蹬、絡(luò)頭、攀胸齊全,鞍上線刻鹿、回紋、云紋等紋飾,障泥刻錢文。其中一件鬃毛右披。另一件鬃毛左披,高1.8米,長2.2米,底座長1.7米,寬0.8米,露出地面高0.18米。
鹿2件。青石質(zhì)。形制大體相同。伸頸仰首,短尾后伸,四肢蜷曲,口銜折枝花,跪臥在底座上。其中一件折枝花在左側(cè)。另一件折枝花在右側(cè),長1.07米,底座長0.8米,寬0.5米,露出地面高0.08米。
羊2件。揚(yáng)頸,頭微低,卷角,立耳,短尾,四肢蜷曲,跪臥在長方形底座上。其中一件高0.82米,長0.7米。底座長0.65米,寬0.4米,露出地面高0.1米。
貔貅2件。青石質(zhì)。形制大體相同。其中一件立頸抬頭,目視前方,立耳,前腿直立,后腿蜷曲,蹲臥在長方形底座上,高1.36米,底座未露出地面。
獅2件。青石質(zhì)。形制大體相同。立頸,頭微低,張嘴,雙目圓睜,目視前方,頸部飾帶,胸前懸鈴,前腿直立,后腿蜷曲,蹲臥在長方形底座上。其中一件頸微側(cè),雙前腿微屈,底座未露出地面。另一件高1.75米。
盜墓情況
據(jù)考證,在同品官宦中,由萬歷皇帝御批造墓且規(guī)格如此之高的只有朱正色一人,朱正色墓的確與眾不同,早在幾十年前至今,就一直是文物販子和盜墓賊覬覦的對象,是什么原因令盜墓賊屢屢“光顧”朱正色墓呢?被抓獲的一名南方盜墓賊一語道破天機(jī)。他說,如果朱正色的墓沒有被盜過,就是華北第一棺。我們不必去猜這“第一棺”究竟指什么,但地下的文物價值肯定不菲,如果不是全村人自發(fā)輪流值班保護(hù)古墓,恐怕早被盜光了,然而就是如此,在1999年12月14日晨,盜竊分子依然盜走7件石刻(武士石刻像2件、石馬1什、石獅2件、石鹿2件),2002年盜竊分子 又爆破墓體數(shù)次,至今,朱正色墓依然是盜竊分子“重點光顧”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