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曾任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是交通學院首位博士生導師。曾任道路教研室主任、道路與交通工程系主任、道路工程研究所所長,黑龍江省政協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委員兼交通學院分委會主任、中國公路學會理事、教育部高等學校路橋交通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常委、天津市公路局技術委員會顧問、大連理工大學兼職教授、教育部道路與交通工程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學術委員。
研究方向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fā)生了舉世矚目的巨變;王哲人教授從事的道路工程教學與研究,歷經了從晴雨通車到高速公路網建設不同歷史階段對人才與技術的需求。早年從事旨在實現北方地區(qū)晴雨通車的關鍵—道路翻漿與凍害防止的研究,因突破美、蘇規(guī)范的限制,六十年代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石灰土防止公路與城市道路的翻漿與凍害,并在七十年代成功地應用于哈爾濱國際機場道面工程。
榮譽記錄
1979年分獲省科學大會三等獎和中國民航總局優(yōu)秀設計獎。八十年代初中國進入高等級道路建設階段以來,主要從事高速公路路面結構的研究,所提出的松弛理論分析與計算方法,闡明了溫和的長江流域也出現瀝青路面結構溫度收縮裂縫的機理,
1990年獲國家教委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從荷載-結構-水溫環(huán)境相互作用原理出發(fā)所設計的多孔板體路面墊層結構,
1992年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按系統(tǒng)工程原理建立的天津市城市道路路面管理系統(tǒng),
1993年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參加、主持的科研項目32項,其中交通部、建設部共1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德國科學聯盟與中國自然科學基金聯合資助1項,獲獎14項,論文48篇,參編專著4部、統(tǒng)編教材1部。
1994年以來由理論結和實際、以理論儲備為主,轉向集合大工程發(fā)展理論階段,先后結合長春—四平,沈陽-山海關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承擔路面材料、工藝與結構的研究課題,聘為指揮部與設計院技術顧問參與重大技術問題的決策。大工程的實踐為采用信息論、系統(tǒng)論、控制論建設道路學科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
從1958年隨導師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創(chuàng)建道路工程專業(yè),1986年獲得道路與鐵道工程二級科碩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共指導培養(yǎng)碩士48人,其中工程碩士8人。博士24人,博士后2人,已畢業(yè)碩士40人,博士3人,博士后出站2人。
針對中國高速公路網建設中存在的不足,當前正從事瀝青路面工程質量過程控制,路面工程材料、結構、工藝一體化,路面結構系統(tǒng)控制等研究,其中基于結構系統(tǒng)優(yōu)化原理,以柔性基層與半剛性基層優(yōu)化為指導思想的階段研究成果-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柔性基層的研究,2003年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人物評價
王哲人教授是哈工大“八百壯士”的典型。他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聽從黨和人民召喚,扎根東北六十二載,秉持愛國奉獻的光榮傳統(tǒng),團結帶領幾代師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為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嘔心瀝血、堅守拼搏,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為學科、學院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評)
人物逝世
2020年8月1日9時55分,因病醫(y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