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領域
地-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及能量水分循環(huán),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風送水汽流變化中的黑河流域地-氣水分交換過程研究”(40771006,2008-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藏鐵路凍土路基熱力學過程的監(jiān)測、模擬及預測研究”(40471005,2005-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藏高原云-輻射反饋與亞洲季風關系的研究”(49875017,1999-2001年)、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領域前沿項目“中國西部區(qū)域氣候與亞洲氣候變化關系的研究”(210035,2000-2002年)、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重大項目“青藏鐵路工程與多年凍土相互作用及其環(huán)境效應”之專題“青藏鐵路沿線環(huán)境與路基表面熱力學模式研究”(KZCX1-SW-04-07,2002-2006年)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重要方向項目“黑河流域集成水資源管理研究”之專題“大氣水平衡過程研究”(KZCX2-XB2-04-03,2006-2009年)等。
主要研究成果
給出了西風帶與南亞夏季風在中國西部的影響區(qū)域、強度和強勢水汽輸送高度,揭示了兩支風系的反位相變化關系;建立了適用于青藏鐵路全線任意表面性質(zhì)、任意坡度和走向的路基表面熱狀況研究的數(shù)值模式;提出了在青藏高原置于其中的地區(qū),云-輻射-熱力強迫會造成更強烈的海-陸熱力差異,亞洲季風變化是最突出的響應形式之一;研究了地-氣界面溫度的不連續(xù)問題對數(shù)值化研究大氣輻射傳輸過程的影響。
獲得成就
已培養(yǎng)畢業(yè)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6名,在讀博士研究生3名,碩士研究生2名。在國內(nèi)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