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克曼(Pierre Ryckmans,筆名Simon Leys),是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的老師,出生于比利時,曾在比利時本土的魯汶大學學習法律,之后在中國臺灣學習語言、文學和藝術,后作為比利時的外交官在香港工作過。1970年定居澳大利亞后,他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中國文學。
李克曼曾透露,他于1971年出版《毛主席的新衣》(Les habits neufs du président Mao)一書時被要求使用假名, 為了避免成為一個中國“不受歡迎的人”, 他選擇了維克多·謝閣蘭(Victor Segalen)小說《勒內·萊斯》(René Leys)的主人公萊斯作為筆名。
主要經(jīng)歷
1972年,在西方謳歌中國文革的喧嘩聲中,他不合時宜地指出“文革”既無革命亦無文化可言。那時薩特、西蒙·德·波伏娃、克里斯蒂娃等極有影響力的知識分子還在為“中國文革”喝彩。這本書使他成了不受歡迎的人。法國讀書界“教父”畢福1983年邀請李克曼參加電視讀書節(jié)目(經(jīng)這個節(jié)目介紹的圖書銷量會直線上升),在節(jié)目中他與法中友協(xié)主席大唱反調,毫不留情地揭露“文革”的瘋狂以及那個時期中國的“陰暗面”。雖然那時中國已經(jīng)開始反思“文革”,可是贊美“文革”在法國知識界仍是主旋律。結果這次電視節(jié)目后,他的著作銷量反而下降,畢福稱這樣的經(jīng)驗在其節(jié)目播出史上是唯一的一次?梢姰敃r李克曼多不受待見。
1987到1993年間,他在悉尼大學擔任中國研究教授。
主要作品
李克曼的一本散文集《小魚的幸福》中文版即將出版。
《小魚的幸福》這本雜文集收集了李克曼先生發(fā)表的一部分關于文學、文化、藝術現(xiàn)象的雜文。他挖掘的藝術和文學史上犄角旮旯里的軼事體現(xiàn)出聰慧而恬淡的人生觀和藝術觀,讓人在輕松閱讀中學著換個角度看問題。
社會評價
陳豐:“時過境遷,李克曼在漢學領域的博學與尖銳無人辯駁。可他不僅僅是那個面對眾人的贊美與喧囂冷靜地指出問題的“愣頭青”,他更是史學家、文學批評家、翻譯家、藝術史學家…… 他一針見血有魯迅的風范,但博古通今、對文學史上的軼事信手拈來又讓人想到錢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