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邢世嘉(1964——)西方藝術(shù)史學者,當代作家,當代著名散文家,21世紀初期文化散文創(chuàng)作的代表人物之一,2007年被網(wǎng)友推薦入選《星光閃耀2007》名錄,2008年被網(wǎng)友推薦入選《文化名星》名錄,2010年被中國散文學會授予“中國當代散文獎”,姓名入編《中國散文家大辭典》。
個人履歷
曾任地方黨委書記、都市報紙副總編輯、雜志主編、大學教師。兼職過上市公司宣傳顧問、管理顧問等。多次自費去歐洲諸國游學,以獨立學者身份在《環(huán)球時報》、《世界新聞報》、《世界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發(fā)表大量海外游記和文化隨筆,先后在《鳳凰周刊》、《羊城晚報》、《都市時報》、《中外文化交流》、《中華讀書報》連載“歐洲非常之旅”、“歐洲風俗之旅”、“歐洲教堂之旅”、“歐洲圣誕之旅”、“達-芬奇密碼之旅”系列專題。
發(fā)表作品
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讀者(原創(chuàng)版)》《散文》《美文》《散文海外版》《延河》等報刊發(fā)表文化散文200多萬字。被《讀者》《青年文摘》《作家文摘》《人民日報海外版》《海外文摘》《參考消息》《讀者文摘》《聯(lián)合早報》《南洋日報》《大公報》、香港《文匯報》等中外媒體轉(zhuǎn)載400多篇次。曾被新華社《品讀》雜志、上!冻鞘袑蟆、北京《青年參考》等報刊評為年度優(yōu)秀作者。數(shù)次獲《光明日報》好稿獎。數(shù)篇作品用于高考語文模擬考卷。
早期作品
早期有詩歌、短小說見諸各類報刊并受到關(guān)注。散文詩《走不出你的眼睛》(1991年刊于《陜西日報》)被中央電視臺制作成配樂散文播出;詩歌《山里人》(1991年刊于《西安晚報》)獲《當代青年》雜志主辦的“海內(nèi)外華文青年詩歌大獎賽”優(yōu)秀作品獎;短小說《一只貓與一只狗的對話》(2000年刊于《歐洲僑報》),先后被《海外文摘》(2001年3期)、《小小說選刊》(2001年8期)、《周末文匯》(2001年7期)相繼轉(zhuǎn)載,并入選《2001年中國微型小說精選》(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研部選編,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
出版作品
《羅馬假日》
西安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是作者深度游歷歐洲、美國、 古巴、越南的主題性游記專著,本書承襲作者一慣的浪漫風格,在從容優(yōu)雅的敘說中,蘊藉著對歷史的緬懷和對現(xiàn)實、對人生的思考。
《咖啡時間》
西安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讀者》雜志刊發(fā)了推薦語,《光明日報》《陜西日報》《西安日報》《珠江晚報》等媒體進行了報道,《閱讀與寫作》《文匯讀書報》先后刊發(fā)了由 紫陽籍文學評論家葉松鋮和福建仰恩大學文學院教授徐岳撰寫的評論。此書所收錄作者的55篇的發(fā)表在《讀者》《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省級以上報刊的文化隨筆,大多是以人們所熟知的歐洲名城、名勝、名人、名著、名畫、名店以及著名的歷史事件為切入點,引領讀者從歷史的邊角進入歐洲文化的隱秘空間,從而領略一幅幅陌生而新奇的歐洲文化景觀!蛾兾魅請蟆房脑u價說,“這是我省首部歐洲文化主題集”。此書面世后,受到國內(nèi)外書商的廣泛關(guān)注,包括 北京圖書大廈、 中關(guān)村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在內(nèi)的國內(nèi)重要書店都陳列在顯著位置作重點圖書展銷,當當網(wǎng)、卓越網(wǎng)、中國圖書網(wǎng)等國內(nèi)主流網(wǎng)絡營銷商多次補貨。同時,美國惠友書店、美國紅螺中文書店、馬來西亞衡河書局、臺灣瑞誠書局等海外書商將此書遠銷到海外。
《圣誕快樂》
美國強生出版公司2003年3月出版。此書以唯物主義的多維視角解讀了圣誕節(jié)各個文化元素的形成與演變,以及對政治、文化、社會、經(jīng)濟乃至人性的影響。
《歐洲人文散記》
美國強生出版公司2001年10月出版。此書收錄作者1998年至2001年間為香港《鳳凰周刊》、《時代風采》《知識窗》《海外星云》《羊城晚報》《都市時報》《環(huán)球時報》《珠海特區(qū)報》等報刊所撰寫的105篇專欄文章。此文集從歐洲人生活方式、處世態(tài)度的細枝末節(jié)中,窺視歐洲人的文化心理,同時,在對旅途見聞的生動描摹中,以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為坐標,深度觀照中西文化差異。
代表作品
《在但丁故居》
首發(fā)于《中華讀書報》,《人民日報海外版》《讀者欣賞》先后轉(zhuǎn)載,2004年編入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但丁研究》、臺灣政治大學《哲人與書:但丁<神曲>》,2006年入選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語文》,2010年被中國散文學會選編入《中國當代散文家代表作集》。
《畢加索與洗衣船》
首發(fā)于《光明日報》,2008年入編湖北大學《基礎寫作》教案。
《橋的感恩》
首發(fā)于《美文》大散文月刊,被《聯(lián)合早報》《參考消息》《海外文摘》等10余家報刊轉(zhuǎn)載,被《青年文摘》《中國社會導刊》等4種雜志選作卷首語,并先后入選湖南《初中生語文閱讀訓練100篇》(2002年中考雙色閱讀卷)、廣東《中學生課外閱讀精品》(2005年高中版)、遼寧《大學生我最喜愛的經(jīng)典文章》(2009年)。2010年入編《名刊卷首語精粹》。
《遠距離微笑》
首發(fā)于《旅途》雜志(卷首語),曾在西安日報“中華新好散文聯(lián)展”中刊展,2010年入編《中國當代散文經(jīng)典》。
《循著海明威的足跡》
首發(fā)于《讀者》原創(chuàng)版,2010年收入該刊選編的5周年典葳文藝卷《面朝大海,春溫花開》。 2011年獲中國旅游文學獎,受到中國大眾文學學會和《散文選刊》雜志社的聯(lián)合表彰。
作品選讀
在但丁故居
邢世嘉
腳踏清亮的石板路,走進一條幽深的街巷。在一個拐角處,有一座磚石結(jié)構(gòu)的三層小樓,與周圍的建筑相比,破舊得十分惹眼,未加粉飾的墻面由于歲月侵蝕顯得凸凹不平,一石一磚清晰可辨。這就是一個中世紀騎士的居所嗎?這就是名流千古的偉人的故居嗎?要不是墻壁上鑲著一尊落滿塵埃的半身塑像和塑像下的標牌提醒,很難讓人相信這就是但丁的故居。
或許是深藏于僻靜小巷的緣故吧,來此參觀的人十分稀少,門里門外都顯出幾分冷清與寂寥。室內(nèi)陳設簡陋而古舊,家具都是中世紀的樣式,到處可以感覺到塵土落滿紙張的味道。我們的詩人離家很久了。
在一樓醒目的地方掛著但丁的巨幅畫像,畫像上詩人雙眉緊鎖,目光深邃,似乎要洞穿世道人心。畫像兩邊的墻壁上用文字和圖片展示了詩人平生的一些重要事跡,透過這些圖文可以粗略了解詩人的成長軌跡和終其一生的人生追求。
但丁于1265年5月出生在一個走向沒落的貴族家庭,其祖父參加過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立了戰(zhàn)功被封為騎士。其父早亡,家境沒落。好在他母親重視對他的教育,在他 10歲的時候,把他送到著名學者拉丁尼那里學習拉丁文,攻讀古典文學,其后,又將他送進伯尼、波洛奈和巴黎深造。母親的執(zhí)著培育,加上他自身的聰慧好學,使他在30多歲的時候就成為一名對文學、美學、哲學、歷史、音樂、政治、神學都有很深造詣的學者和反封建、反教會的文化戰(zhàn)士。
在故居的展室里,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展品,是1302年3月佛羅倫薩法庭的一張對但丁的判決書。1300年,但丁以醫(yī)藥行業(yè)代表的身份參加佛羅倫薩市最高行政會議,當選為代表資產(chǎn)階級政黨(白黨)的六大行政長官之一。但丁為維護 佛羅倫薩共和國的獨立,旗幟鮮明地反對封建教皇干涉內(nèi)政,反對貴族階級把持政權(quán)。然而,根深蒂固的代表封建教皇勢力的黑黨在兩年后再次得勢,他們迫使法庭以貪污和反教皇的罪名對但丁判處終身流放,不得回國,否則處以火刑。如今這份判決書成了歷史的鐵證。
但丁在流放期間,醒悟后佛羅倫薩當局曾一再宣告,只要但丁公開承認錯誤、宣誓懺悔就可免死回鄉(xiāng)。但丁當然想早日回到家鄉(xiāng),但他又哪會背判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向教皇懺悔?他斷然拒絕了當局的開出的條件,繼續(xù)過他的流放生活,直至客死他鄉(xiāng)。至于但丁死在哪里又葬在哪里,當時沒有人去管他。在那個黑暗的中世紀,有誰會去關(guān)心一個流放者的死活呢?當然,即使有人過問,也是無從問起的,因為但丁在被流放的20年中曾去過包括巴黎、 威尼斯、盧森堡在內(nèi)的很多地方,很少有人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站是在哪里度過的。意大利統(tǒng)一之后,但丁的歷史地位得到確認,這時佛羅倫薩通過多方查證才獲知,但丁在流亡期間大多數(shù)時間是寄居于意大利東北部的拉維納,并在那里完成了《神曲》的寫作。1321年,但丁在 威尼斯不幸身染虐疾,返回拉維納不久便離開了人世,遺體被拉維納人安葬在了市中心圣弗蘭切斯科教堂廣場上。
佛羅倫薩人經(jīng)多年交涉,強烈地要求把但丁的遺體請回故鄉(xiāng),可拉維納堅決不干。后來兩個城市彼此妥協(xié),達成一份近似“托管”的協(xié)議:在但丁墓前設一盞長明燈,由佛羅倫薩永久地提供燈油,拉維納市指定專人負責管理。
在故居的展室里,另一個吸引人們視線的,是由羊皮紙裝訂成的《新生》、《宴會》、《王政論》、《神曲》等詩作手稿。這些泛黃的冊子都密封在玻璃柜中,由于年代久遠已經(jīng)卷邊。講解員指著最中間的一組玻璃柜臺說,那里面展示的就是著名的《喜劇》。《喜劇》?我一時沒有反應過來。原來《神曲》原名就叫《喜劇》,后人為了表達對詩人的崇敬,給這部杰作冠上了“神圣”二字,所以,在歐洲,這部巨著叫做《神圣喜劇》!渡袂分皇菨h文的通譯,而《喜劇》也只存于但丁的原稿中,在各種印刷版本上,《喜劇》這個書名是不存在的。但丁將此書命名為《喜劇》絕不僅僅是指他與夢中情人在天堂的相遇,更隱喻著對現(xiàn)實人生的諷刺。想想那個黑暗的中世紀,想想他當時的境遇,“喜劇”不正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反諷嗎。
佇立在展柜前,目睹這些手稿,我突然產(chǎn)生了一種沖動,真想揭開玻璃柜,捧起《神曲》放聲朗誦一段,或者,只是親手去摸一摸、聞一聞她的氣味也好。當然,這只是一時沖動,不管我對這部曠世名著是怎樣的膜拜,這些已成為珍貴文物的手稿也是容不得隨意地去觸摸的。再說,即使讓我捧讀,這些拉丁文字于我而言,也如同天書,是認不得的。
在同一展室的墻壁上展出了一幅名為《但丁及其〈神曲〉》的繪畫, 它的作者是意大利著名畫家多梅尼科·迪·米凱利諾。畫面居中是身著紅色長袍的但丁,他左手將展開的《神曲》舉于胸前,右手向右攤開,似乎是向人們講解《神曲》晦澀的寓意。但丁的右側(cè)是佛羅倫薩的城區(qū)一角,表明但丁所生活的環(huán)境。左側(cè)和身后則是他在《神曲》中所描述的情景,這些情景是借用他的夢境來展現(xiàn)的:1300年4月8日黃昏,但丁迷途于一片黑暗的森林,等他從森林走出來時已是黎明。他來到一個小山腳下,發(fā)現(xiàn)山頂上已披滿陽光。他想翻過小山,卻遇到一只豹子、一只獅子、一只母狼從不同方向向他逼近,在他進退不能的時候,恰巧遇到羅馬奧古斯都時代的詩人維吉爾,他是受但丁的初戀情人貝麗特絲的囑托前來搭救但丁脫險的。但丁在維吉爾的引領下,游歷了罪人居住的九層地獄和犯有過失但卻有悔改之心的人居住的九層凈界。在經(jīng)歷地獄和凈界之后,維吉爾突然隱退了,出現(xiàn)在他面前的是他的戀人貝麗特絲,她是來迎接但丁游歷天堂的。在貝麗特絲的引導下,他游歷了幸福天堂的九重“星世界”之后便來到了上帝面前,從而得到了拯救。
這位叫多梅尼科的畫家真是了不起,居然將一部包括地獄、凈界、天堂三大卷、一百章、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三行的連環(huán)韻體詩,通過他的畫筆形象而生動地展現(xiàn)了出來。
感謝多梅尼科·迪·米凱利諾,是他的畫作讓我更直觀、更清晰地看到了但丁和他所處的時代,是他幫助我加深了對但丁及其《神曲》的理解。
《神曲》的確是一本表達怪異、寓意深刻的宏篇巨著,能讀完它的人不多,能讀懂它的人更少。據(jù)說,與但丁同時代的費羅倫薩人因為讀不懂《神曲》,市府官員曾責令薄伽丘定期為文化人開專題講座。
曾經(jīng),我也為讀不懂《神曲》而感到羞愧。而今,當我置身但丁的故居,品讀多梅尼科的畫作時,仿佛自己也在畫家的指引下,進入了“地獄”,經(jīng)過了“凈界”,登上了“天堂”,親眼看到了但丁是如何把驕、妒、怒、惰、貪等人性之“惡”打入十八層地獄的,又是怎樣對欺詐者、阿諛者、貪污者、離間者、賣國者、暗殺者進行懲罰的,而對于真者、善者、美者又給予了怎樣的頌揚和褒獎。從《神曲》的幻境中走出來,再回望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物欲橫流、道德淪喪、貪贓枉法的種種現(xiàn)象,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但丁和他的《神曲》離我們并不遙遠。
告別詩人的故居,手捧剛剛買下的《但丁及其〈神曲〉》的油畫印刷品,走在留下詩人無數(shù)足印的石板路上,我隱約聽到但丁鏗鏘的腳步聲在小巷的上空回響。
(選自《讀者欣賞》雜志)
作品賞析
橋 的 感 恩
邢世嘉
現(xiàn)在,我面對的是威尼斯著名的嘆息橋。
橋是封閉的。一頭連著總督府的審判廳,一頭連著幽暗的監(jiān)獄,橋下是深得不見底的運河。監(jiān)獄沒有通向自由世界的出口,唯有經(jīng)過這座橋才可走出監(jiān)獄。囚犯在總督府法院大廳審訊定罪后也是通過這座橋走進監(jiān)獄的。雖然這座橋只有不足十步的跨度,但它卻構(gòu)成了從自由走向監(jiān)獄或從監(jiān)獄走向自由的通道。這就是它的功用所在。當然,這只是在一個世紀前的功用。現(xiàn)在,它僅僅只是一座供人觀賞的古跡了。
嘆息橋雖然只有幾步的跨度,但我分明看到它的背后橫跨著另一座更具支撐力的橋,那就是“嘆息”。每當囚犯經(jīng)過這座橋時,他們從橋兩側(cè)那不大的格窗望出去,看到的是自由世界的無限風光以及正在享受這美好風光的人們,不由得發(fā)出深深的嘆息。而正是這一聲嘆息把他們從絕望中喚醒:原來生命是多么的美好。于是他們反省、悔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們或許因此走出監(jiān)獄獲得新生。誰能說這嘆息不是囚犯獲得新生的橋呢?我想,那些從監(jiān)獄里走出的囚犯,他們一定會感恩這座橋,這座使他們看到光明和希望的橋。
透過嘆息橋,我看到了許許多多貫通相連的無形的橋,而這些無形的橋又是怎樣的功德無量!
幾個月前的一天,我的朋友帶我去一所大學拜訪一位生物工程方面的教授。這所大學在一個偏僻的山區(qū),我們都沒有去過,在一個鎮(zhèn)子下車之后,便根據(jù)事先所知的大致方向徒步而行。走得腰酸腿脹時,終于發(fā)現(xiàn)了這學府的所在,按視線丈量的直線距離,最多十分鐘就能抵達。然而,就在我們發(fā)現(xiàn)目的地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眼前的一條不算很寬但卻深得不見底的河流 。它就那樣無所顧忌地橫在我們與這所大學之間。我們無法逾越它,只好沮喪地往回走,準備重新選擇路線,繞過這條霸道的河。轉(zhuǎn)身沒走多遠,路邊的一位老農(nóng)告訴我們,前邊有座橋可以過河。順著老農(nóng)手指的方向望出去,果然就在我們身后不遠的地方,就有一座小木橋,只是當時被樹叢擋住視線沒有發(fā)現(xiàn)。如釋重負地過了橋,大學的建筑群就很清晰地映入眼簾。這時,我卻突然想到要返回去給那老農(nóng)鞠一躬,再給10元小費。朋友說,必要嗎。我說我真的很感激,過橋的時候我感激橋,過了橋我突然很感激那位使我們找到橋的老農(nóng)。如果沒有老農(nóng)的指點,我們就發(fā)現(xiàn)不了橋,發(fā)現(xiàn)不了橋我們就得折回去重新尋找路徑,這至少要費四五十分鐘的時間,繞好幾公里的冤枉路。這么遠的路程就是在城里打的也得花十幾塊錢呢。這樣說著,我真的跑回去塞給那老農(nóng)10元錢,并深深地鞠了一躬。當我做完這一切,我再一次地感到如釋重負的輕松。我這樣向朋友解釋:那老農(nóng)就是一座橋,這座橋起到了讓我們走上捷徑的作用。說完這句話時,我突然覺得,我的朋友不正是一座橋嗎,他是架通我與那位教授的橋呀。
橋在我們的生命中無所不在。在我們懵懂的時候,一本書,一篇短文,一句格言,使我們能抵達明智;在我們頹廢的時候,遠方的一個淡淡地問候,抑或眼前一個陌生美眉的微笑,能點燃我們希望的篝火;在我們精神生命處于低谷時,一朵野花,一株小草,一弘清泉,一線陽光,他們不經(jīng)意地出現(xiàn)都使我們感到溫馨,感到滋潤,感到生命之美好。于是,又精神抖擻,昂揚上路。
對于人生,什么都可以沒有,唯獨不能沒有橋;什么都可以漠視,唯獨不可漠視橋。我們的生命需要這些各種各樣的橋來支撐、來延伸、來豐富。
心中的彩虹
--品讀邢世嘉《橋的感恩》
葉松鋮
邢世嘉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散文家!稑虻母卸鳌肥撬姸嗟拿牢闹胁煌岔懙囊黄,多次入選中學生課外閱讀選本,被《青年文摘》等多家雜志用于刊首,問世多年仍受到持續(xù)的關(guān)注和選用,這在散文高產(chǎn)時代并不多見。這篇散文雖然只有千余字的篇幅,但它卻為讀者搭起了一個理性的梯子,引導讀者一步一個臺階向上攀登,每登上一步,讀者所見就愈發(fā)開闊!稑虻母卸鳌分校髡咴O置了三步梯子,第一級,先介紹“嘆息橋”:
“現(xiàn)在,我面對的是威尼斯著名的嘆息橋。
橋是封閉的。左邊連著封閉的監(jiān)獄,下面是深得不見底的運河。監(jiān)獄沒有通向自由世界的門窗通道,惟有經(jīng)過這座橋才可走出監(jiān)獄。囚犯通過在總督府法院大廳審訊定罪后走向監(jiān)獄時也要通過這座橋。當然,這只是在一個世紀以前威尼斯還是一個獨立王國時的功用,F(xiàn)在它僅僅是一座任人觀賞的古跡。 ”這段開場白干凈得無可挑剔,為了和第二步梯子保持氣韻上的貫通,作者拋出了一個精巧的鏈環(huán):“雖然這座橋只有不足十步的跨度,但它畢竟構(gòu)成了從自由走向監(jiān)獄或從監(jiān)獄走向自由的通道。這通道是個令人嘆息的通道!边@個鏈環(huán)不是刻意拋出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延伸。
第二級,接上了第一級拋過來的鏈環(huán),作者緊扣“嘆息”,由“嘆息”展開聯(lián)想:“嘆息橋雖然只有幾步的跨度,但我分明看到它的背后橫跨著另一座更具支撐力的橋,那就是u2018嘆息u2019。是嘆息讓囚犯反思,讓囚犯珍惜生命,走出監(jiān)獄的囚犯就是在那抑或無聲的嘆息中頓悟:原來生命是多么的美好。于是他們反省、悔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們因此走出監(jiān)獄獲得新生。”在這段中,不知讀者注意到?jīng)]有,當我們跟著作者登上第二級梯子時,他又拋出了一個鏈環(huán):“透過嘆息橋,我看到了許許多多貫通相連的無形的橋,而這些無形的橋又是怎樣的功德無量!”這個鏈環(huán)非常重要,由于它的拋出,使下面這段看似無關(guān)的文字,在轉(zhuǎn)折中實現(xiàn)了情感的巧妙續(xù)接,給人“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第三級,作者還是寫“橋”,但不再是“嘆息橋”了。這座“橋”,既是現(xiàn)實中的橋,又是情感的橋。作者的情是被它引出來的,于是這座橋由有形變成無形了,它化成了作者心靈中的一道彩虹:“那老農(nóng)就是一座橋,這座橋起到了讓我們走上捷徑的作用。說完這句話時,我突然覺得,我的朋友不也是一座橋嗎,他是架通我抵達那位教授的橋呀! ”
當作者引領我們登上最后一級梯子的時候,現(xiàn)實中的橋不見了,但橋的影子卻自始至終存在著,它亙古不移,它成了架構(gòu)每個人心靈的一道五彩繽紛的彩虹。我們可以沒有橋,但不能沒有信賴;我們可以沒有橋,但不能沒有相攜相依的關(guān)照;我們可以沒有橋,但不能沒有愛心撞擊的火花。如果橋還存在著,那是我們心中的彩虹沒有消失,因為理解,我們都在召喚情感的過渡,那么,我們該不該“感恩”,如果“感恩”,就讓我們用虔誠的姿態(tài)來俯視大地,這或許是對生命最崇高、最神圣的禮遇!(選自<閱讀與欣賞>雜志2009年第七期“美文欣賞”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