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來蘇(1880—1945),原名瑟鏗,號東山,湖南新化人。辛亥革命志士。
生平
1880年出生于新化縣大同區(qū)筱坪村(現(xiàn)為新邵縣坪上鎮(zhèn)倉場村)。10歲才啟蒙讀私塾,21歲時就讀于長沙求實書院(原長沙時務學堂),吸收西方文化和新思想,在該校與同鄉(xiāng)陳天華同學。陳天華先期去日本后,來信邀周來蘇等去日本留學。1903年正月,周來蘇和同鄉(xiāng)謝國藻、蘇鵬等5人乘船從家鄉(xiāng)出發(fā),經(jīng)漢口、上海,到達日本東京,考入振武士官學校學習。在此期間,他加入了黃興、陳天華等建立的“軍國民教育會”。軍國民教育會主張以暗殺震懾清廷,喚醒民眾。周來蘇積極響應,與楊篤生、蘇鵬、何海樵、湯重希、胡晴厓等六人組成革命黨第一個暗殺團,史稱“橫濱暗殺團”,研制炸彈,練習槍法。
1904年夏,周來蘇與楊篤生、蘇鵬從東京攜炸藥回國,在天津邀約張繼、何海樵,直赴北京,目標就是暗殺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他們在通往頤和園的路上埋設炸藥,埋伏在樹林間,等候慈禧回宮時引爆,將其炸死。但等了數(shù)月,仍無動靜,這時經(jīng)費用盡,只好離開。這一事件在眾多歷史著作及最近出版的《走向共和:你所不知道的辛亥革命》里有較詳盡的記載。這是革命黨第一次在北京進行暗殺活動,雖未成功,但潛伏數(shù)月,清廷竟未察覺,這大大鼓舞了革命黨的士氣,此后各種暗殺清吏的活動此起彼伏。
周來蘇等從北京撤回天津后,再去上海,與謀劃長沙起義事泄后避走滬上的黃興、陳天華等會晤,住英租界余慶里8號,租設啟明譯書局,策劃下一階段起義活動。但不久就意外發(fā)生了一件大事。1904年11月19日,革命志士萬福華刺殺前安徽巡撫王之春失敗被捕,英巡捕四處偵查同黨,當時在啟明譯書局的黃興、蘇鵬、張繼、周來蘇、章陶嚴、徐佛蘇、薛大可、趙世暄等都被捕,加上原已被拘的萬福華、章士釗,連同郭人漳一行三人,計共13人陷獄,成為當時英租界內(nèi)的一樁大案。
在獄外的革命同志楊篤生、蔡鍔、蔡元培、于右任、林長民、劉申叔等大力營救,奔走呼吁。海內(nèi)外同志捐款數(shù)千元,聘請中西律師四人為他們辯護。案件先后審訊六七次,為期兩個多月,因為沒有與萬福華刺殺案有關(guān)的直接證據(jù),最后萬福華判監(jiān)禁十年,周來蘇因被捕時身懷手槍,以租界“妨害治安”罪,判監(jiān)禁一年零三個月,其他人皆無罪釋放。據(jù)外祖父后來回憶,他坐牢時,因牢房陰暗潮濕,得了腳病,痛苦不堪。后經(jīng)革命同志買通巡捕房,保釋監(jiān)外就醫(yī),實際坐牢不到一年。
1905年夏,周來蘇出獄后前往東京醫(yī)治腳病。是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周來蘇因在醫(yī)院,未能出席成立大會,但仍由黃興推薦,擔任同盟會評議員(評議長是汪精衛(wèi))。此后,他一邊繼續(xù)從事革命活動,一邊在東京一所醫(yī)科大學學習西醫(yī)。
1908年正月,周來蘇受黃興委派,到廣東陸軍講武堂任德語教官,執(zhí)教的同時積極發(fā)展同盟會員。一年后,清朝官吏有所察覺,派暗探到校偵查,欲逮捕周來蘇。周來蘇得訊,即乘船離開廣東至香港,再轉(zhuǎn)往日本。1909年春,周來蘇考入早稻田大學,研習法律。
1911年春,黃興在香港籌劃廣州起義,派周來蘇從日本押運手槍100多支、子彈數(shù)千發(fā),乘坐美國總統(tǒng)號輪船赴港。因叛徒告密,清廷欲派員上船搜查,倉促之間,周來蘇將槍械盡丟入海中,僅帶一個手提包下船逃脫。這次運槍失事,黃興大為光火,說周來蘇“太不知道應變了!敝軄硖K本人也甚為懊悔。
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打響。周來蘇隨黃興等參加戰(zhàn)斗,攻打兩廣總督衙門。由于寡不敵眾,革命同志死傷甚多,黃興右手被打斷兩根手指,所幸逃出。周來蘇也先后各中一彈,幸好只穿入斜披在身的毛毯,沒有傷身,撤退到香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黃興從上海帶周來蘇等人趕到武昌,參加武昌保衛(wèi)戰(zhàn)。周來蘇被安排帶人在鸚鵡洲設卡,收繳逃散義軍槍支,并勸服其重上前線抵抗。
1912年至1920年,經(jīng)孫中山和黃興介紹,周來蘇回湖南,相繼任湖南省省長譚延闿、林支宇秘書兼督軍署參事。1921年,湖南省設立了一個水利機構(gòu),叫“駐益疏鑿資灘總局”,委派周來蘇為總理(局長)。因得罪豪強,受到誹謗,周來蘇于1923年夏憤然辭職,回到老家,從此隱居不出。1945年2月病逝,終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