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91.9~1995.7江西農業(yè)大學農學本科學習;
1996.9~1999.7 攻讀江西農業(yè)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碩士學位;
1999.9~2002.6 攻讀浙江大學農業(yè)與生物技術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學博士學位,同年到江西農業(yè)大學作物遺傳育種教研室任教至今;
2003年11月被評騁為副教授。
2009年10月被評騁為教授。
主講課程
講授本科《普通遺傳學》、《植物生物技術原理與方法》以及碩士研究生《植物生物技術》、《植物組織培養(yǎng)》課程。
主要貢獻
2004年6月被聘為江西農業(yè)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與其他老師合作完成指導研究生畢業(yè)論文2人,單獨完成指導研究生2人,現(xiàn)指導有研究生5人。
擔任農村區(qū)域發(fā)展專業(yè)021班班主任,本著 “奮力研讀、誠信負責”的引導準則,該班學生各方面表現(xiàn)均較好,納入了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
論文、論著發(fā)表情況
迄今發(fā)表研究論文20余篇,其中A類學報第1作者10篇,另外核心刊物論文12篇,參編論著1部,參編“APSA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培訓班”編寫英文教材1個專題,近5年來發(fā)表的論文如下:
1. Identifica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Fertility Restoration Ability in Dongxiang Wild Rice (Oryza rufipogon). Rice Science, 2008,15(1):21-28(第1作者)
2. 稻穗枝梗和穎花形成的基因型及播期效應分析. 中國水稻科學, 2006,20(4): 424-428 (第1作者)
3. 兩系法雜交水稻抽穗結實期持水量和葉綠素含量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與籽粒產量關系研究.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5, 16(8): 1459-1464(第1作者)
4. 兩個秈型水稻核不育系育性溫光反應的研究.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3,14(10):1641-1644 (第1作者)
5. 割茬再生處理對光溫不育水稻培矮64S若干生理活性指標的影響,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6,14(2):59-61 (通訊作者)
6. MeJA和MeJA+BA對雜交秈稻親本穎花開放的調控,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7,15(6):104-107(第1作者)
7. 異季條件下稻穗枝梗和穎花分化、退化及其形成的差異性研究.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07,8(2):213-218 (第1作者)
8. 兩系法雜交水稻抽穗結實期干物質積累與分配的動態(tài)變化及其雜種優(yōu)勢研究. 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5, 26(3): 5-9. (第1作者)
9. 割茬再生處理對培矮64S育性的影響. 種子, 2004, 23(8): 57-58. (第1作者)
10. 兩系法雜交水稻物質運轉和籽粒灌漿的動態(tài)特性及其相互關系研究,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2006,27(1):73-77 (第1作者)
11. 金優(yōu)463在贛中北作雙季早稻的產量、產量構成因素分析與生產對策,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26(2):161-163 (第1作者)
12. 幾種生長調節(jié)物質對培矮64S異交性狀的調控. 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5, 27(3): 385-388. (第1作者)
13. 雜交水稻新組合昌優(yōu)10號、昌優(yōu)11號高產栽培技術. 種子, 2006,25(9):95-96 (第1作者)
14. 施氮對秈型雙季雜交水稻枝梗和穎花分化與退化的影響. 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 2008,30(1):1-6(第1作者)
15. 雜交水稻不同季別與不同粒位結實的差異性分析. 種子, 2007,26(11):64-67 (第1作者)
16.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Dry Matter Transportation and Grain Filling and Their Correlations in Two-line Hybrid Ric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ybrid Rice(雜交水稻產業(yè)化國際學術研討), 2005,266-278 (第1作者)
17. 水稻豐產技術,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 (編委)
18. Some New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for Hybrid Rice Production in China. Training Course on APSA Hybrid Rice Seed Production.2007,Module 13,115-132(Module 13作者)
19. 雙季水稻塑盤旱育拋栽基本苗公式的建立. 中國水稻科學,2006,20(3): 290-294 (第2作者)
20. Formula for Determining Number of Basic Seedlings at Scattered-Planting with Seedling Dry-Raised on Plastic Trays in Double-Season Rice. Rice Science, 2006,13(4):271-277 (第2作者)
承擔的課題
1. 基于作物生長補償效應的水稻產量穩(wěn)定性機理研究(項目資金25.0萬元,項目起訖2009.01~2011.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持(研究中)
2. 江西省科技廳重大創(chuàng)新項目“東鄉(xiāng)野生稻有利基因的發(fā)掘、定位及標記輔助選擇育種研究”子課題—— “東野/協(xié)青早B高世代群體的耐貧瘠性鑒定與遺傳特性”的研究(項目資金8.0萬元) 江西省科技廳,主持(研究中)
3. 基于作物生長補償效應的贛中北雙季稻理想株型研究(項目資金2.0萬元) 江西省教育廳 ,主持(研究中,,項目起訖20010.01~2012.12)
4. 培矮64S高產制種全程化控技術研究(項目資金1.5萬元) 江西省教育廳 ,主持(已結題)
5. 水稻穎花分化與退化的動態(tài)遺傳規(guī)律研究(項目資金1.0萬元)江西省教育廳,主持(已結題)
6. 水稻源庫流特征及其生理特性動態(tài)變化的遺傳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3完成人
7. 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江西分項 科技部重大專項,成員(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