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名份
洪炳文(1848~1918),字博卿,號楝園,浙江瑞安人。居浙江瑞安城關(guān)柏樹巷,花信藏書樓主人,晚清文壇上一位成就卓著的劇作家和詩人。他是瑞安繼高則誠之后中國劇壇上一位 有相當成就的劇作家。
瑞安洪氏的遠祖是唐臣洪天河,原籍安徽歙縣,明萬歷年間遷居來此。他的曾祖洪鈞,字調(diào)元,號慎余,諸生;祖父洪守彝,字敘堂,嘉慶己卯舉人,曾任河南寧陵知縣。洪守彝有四子,分福、祿、壽、喜四房,洪炳文的父親洪坤是第二房。洪坤字葉臣,由廩生納貢入太學(xué),曾仍浙江遂安訓(xùn)導(dǎo),也有四子,洪炳文是老二。 其子是曾被譽為瑞安“十大才子之一”的洪錦龍。
主要經(jīng)歷
道光二十八年生在瑞安柏樹巷九號洪宅。少時一度全家到永嘉場的外祖父張振夔家住下。張振夔是一位愛國詩人,成了洪炳文的啟蒙師。
洪炳文14歲那年回到瑞安。他先后師從林星樵、黃漱蘭。18歲入邑庠,直到25歲才成為一名稟生。功名似乎與他無緣,一生中“雖五試十薦,迄不能售”。
33歲時父母相繼病故,喪眼滿后一度應(yīng)聘做了“詒善祠塾”的西席。直到44歲那年,才因年資而被選貢。其間曾應(yīng)從侄洪錦標之邀,做過江西余江縣幕府。戊戌事變后不久,他擔任瑞安中學(xué)堂的歷史地理教席,后又受聘至溫州浙江省第十中學(xué)任教。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9月,他的好友李遂賢之父李濱出任上江水師統(tǒng)帶,駐蹕金華,應(yīng)邀為李濱的幕府。宣統(tǒng)元年(1909)被授予浙江余姚縣教諭兼訓(xùn)導(dǎo),半年后即辭官回鄉(xiāng)。
他一生的大部份時間都在從事寫作。1918年農(nóng)歷五月十五 日病卒于家。終年71歲。
學(xué)術(shù)成就
洪炳文博學(xué)多才,善賦詩詞,曾和著名詞人柳亞子等人組織南社,以詩會友,著有《花信樓散文、駢文、詩詞》、《瑞安志拾遺》、《東甌采風》等多種書籍。
但是,洪炳文畢生主要精力是從事戲曲改良和劇本創(chuàng)作,為民間劇團提供演出的腳本。其創(chuàng)作的劇本不但數(shù)量多,題材廣,更難得的是主題好,寓教于樂,充滿著愛國主義熱情,始終圍繞著愛國愛鄉(xiāng),國強民富這個永恒的主旋律,表現(xiàn)出近代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洪炳文在戲劇上的成就,從晚清以迄民國的百余年間可說是絕無僅有的。其文史根基之厚實,學(xué)識之淵博,表現(xiàn)力之豐富,在同時代的作家中也屬罕見。他所創(chuàng)作的戲曲劇本,絕大多數(shù)都貫穿著以開啟民智和富國強民為宗旨的愛國思想,其中已發(fā)表與刊行的劇作曾在國內(nèi)引起較大的反響,甚至國外也有流傳。
洪炳文還是科幻小說家,他幻想在空中有一種迅速飛行的交通工具,探索月球,既富有幻想性,又具有科學(xué)性,他撰寫的科幻小說《月球游》、《電球戲》就是佐證。該書中他生動地描繪了人類攜帶氧氣飛進月球探險,失重后的種種經(jīng)歷,十分風趣。他曾研究過空氣動力學(xué),撰寫了《空中飛行原理》一書,該書手抄本現(xiàn)存放在天津市圖書館。
洪炳文的著述,據(jù)現(xiàn)在所知約有九十余種,內(nèi)容涉及詩詞文賦、經(jīng)史訓(xùn)詁、鄉(xiāng)土史料、農(nóng)林漁牧、醫(yī)藥衛(wèi)生以及西方科學(xué)技術(shù)的研究與闡發(fā)等。特別是他的戲劇作品,數(shù)量多,有36部,題材廣泛,表現(xiàn)手法新穎。
早在一百多年前,瑞安就有如此偉大的戲劇家。他始終懷著一顆憂國憂民之心,采用喜聞樂見的戲劇手法,通過自己手中的妙筆,撰寫出一幕幕動人的故事,用以喚起民眾,群策群力,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強盛,作出自己無私的貢獻。因而在酷愛戲劇的廣大民眾中是口碑載道的
戲劇劇本代表作
《懸岙猿》
昆劇劇本《懸岙猿》。該戲共5出。重點描寫民族英雄張煌言英勇殺敵,兵敗后仍蟄居海島堅持斗爭,后被叛徒出賣,不幸被俘,解至杭州,大義凜然,在鳳凰山下從容就義。該劇連載于上!对略滦≌f》1906年6月號至12月號,阿英將其收入在《晚清小說叢抄·傳奇小說卷》。首頁有陳茗香等人題詞,并注有:“此劇梨園子弟,曾多次演出”等字樣。
《警黃鐘》
昆劇劇本《警黃鐘》。該戲共10出。這是我國第一個以舞臺為載體,舉起反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大旗,號召民眾奮勇抗戰(zhàn)的劇本。該戲描寫黃封國臣民團結(jié)一致,抵抗國外敵人的侵略。以黃蜂為主角,用擬人化的表演手法,情節(jié)生動,頗有新意。初刊于上海《新小說》報,1904年8月至1905年6月號連載,上海新小說出版單行本,阿英將其收入在《晚清小說叢抄·傳奇小說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王起主編的《中國戲曲選》,曾收進其中的《閨俠》一出。
《芙蓉孽》
昆劇劇本《芙蓉孽》。該戲10出。是一個宣傳禁煙反對吸毒的神話故事,出場人物多達30多人,F(xiàn)存有民國二年溫州公報館之石印本。
《秋海棠》
昆劇劇本《秋海棠》。該戲以花神秋海棠為主角,揭露反動的統(tǒng)治者丑惡咀臉,實際上是寫鑒湖女俠秋瑾烈士蒙難的真實事件。初刊于上!缎≌f月刊》1910年11——12期,瑞安務(wù)本印書局有石印本。
《撻秦鞭》
昆劇劇本《撻秦鞭》。該戲?qū)懲宋閷㈩I(lǐng)華忠清外出踏青,見江中浮起賣國賊秦檜鐵像,命人撈起痛而鞭之,歷數(shù)其賣國罪行。該劇能喚起民眾愛國的熱情,F(xiàn)存有宣統(tǒng)三年溫州日新印書館之排印本。
《后南柯》
昆劇劇本《后南柯》。該戲14出。該劇借鑒唐人小說《南柯太守傳》之情節(jié),寄予新意,以螞蟻為主角,并以團結(jié)抵御外國侵略為主題,號召百姓為護衛(wèi)國家領(lǐng)土完整而戰(zhàn),是《警黃鐘》的姐妹篇。劇本連載于上!缎≌f月報》第16期,阿英將其收進《晚清小說叢抄·傳奇小說卷》。
《水巖宮》
昆劇劇本《水巖宮》。該戲分22出。描寫瑞安婦女陳氏被倭寇所掠,正氣浩然地與鬼子作針鋒相對地斗爭,最后寧死不屈壯烈犧牲的故事。今存有光緒25年的手抄本。
《白桃花》
昆劇劇本《白桃花》。該戲?qū)懱教靽鴮㈩I(lǐng)白承恩為響應(yīng)平陽金錢會起義,率眾將前赴救援,不慎在瑞安雷橋遭伏擊壯烈犧牲?跍刂荨懂T海潮》周刊1916年12月至1917年2月。
其他
其中《警黃鐘》、《后南柯》、《懸岙猿》等,均被阿英(錢杏村)收入《晚清文學(xué)叢鈔》。
此外,洪炳文編劇的戲曲腳本還有:《三生石》12出;《留云洞》12出;《簪苓記》22出;《再來緣》12出;《黑蟾蜍》4出;《無根蘭》8出;《懷沙池》6出;《孝子亭》3出;以及《鹿木居》、《晚節(jié)香》、《鵲橋會》、《女中杰》等等,其主題有的反對科舉制度,有的提倡男女平等,有的提倡孝敬父母,有的反對吸食鴉片,有的反對并揭露滿清王朝的腐敗和無能,有的反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使觀眾受到教育和鼓舞。
成就
產(chǎn)劇最多
他的戲曲作品如果是依據(jù)劇作數(shù)量,是晚清以迄民國的百余年中作品最多的一個。在80年代以前,他一直默默無聞,鮮為人知,1983年出版的《文獻》月刊曾有人撰文,列出他的戲劇作品為5種;就連搜輯最為完備的《古典戲曲存目匯考》(莊一拂編著,1985),也僅收錄了9種。我從80年代初開始搜集他的作品,已知共有36種。
明清兩代出現(xiàn)過不少多產(chǎn)劇作家,如張彞宣30種;李玉33種;朱佐朝35種。即使與他們相比,洪炳文也還略勝一籌。
開寓言劇先河
嚴格說來,中國似乎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寓言劇。元代康海、王九思等改編的《中山狼》,因是雜劇體制,在演出排場上遠沒有后來的傳奇那么靈活;明代湯顯祖改編的《南柯記》,因過多地摻入了禪理,反而削弱了寓言應(yīng)有的涵義。洪炳文的《警黃鐘》、《后南柯》二劇,選擇了動物中最具團體意識的蜜蜂與螞蟻作為主人公,其主旨是抗擊外來侵略,直至贏得最后勝利。借寓言影射時事,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此外,在人物造型與演出排場上安排也比較妥貼,可供上演。
首創(chuàng)禁煙劇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廷一敗涂地,不再拒絕鴉片進口,吸食鴉片者與日俱增,僅永嘉城區(qū)開設(shè)的煙館就達五六十家。洪炳文痛感人民沉溺于黑色漩渦不能自拔,于1904年創(chuàng)作了《芙蓉孽》一劇。這是中國第一部禁煙劇,其主旨是全民禁煙,中外齊禁。為了加強宣傳效果,他在劇中特地編了6首道情,借“救苦大仙”之口演唱,針對士農(nóng)工商兵婦宣傳戒煙。于此也可看出洪炳文心系祖國,關(guān)心民眾的良苦用心。
科幻戲劇的先驅(qū)者
中國戲劇不乏“神仙道化、脂粉靈怪”之類的作品,雖多幻想,卻鮮有科學(xué)成分。20世紀初發(fā)明了氣球,他于1906年創(chuàng)作的《電球游》,便是設(shè)想讓氣球固定在電線桿上用電力驅(qū)動,使之成為一種方便的交通工具。本劇便寫他與仆二人共乘電球到金華訪問友人。在本劇的《例言》中還附有制造電球的初步設(shè)計。此前,他還寫過一部《月球游》,科幻的成分可能更濃, 他曾在一篇論文中說:“向曾撰《月球游》樂府,曾以飛機上升入月球為說,謂世界將來必產(chǎn)一種能出入氧氣之物,人類不需此氣而能生存,如水陸兩棲物類。又能制貯氧氣之氣球,為在飛行時機中人呼吸之輔助。此為理想小說,系未來預(yù)擬之事,誠航空極工開新之絕學(xué)。此時尚未企及,先事言之,人多不信,莽莽前途,愿以俟之來者。” 50年后,洪炳文“先事言之”的預(yù)言真的應(yīng)驗了,1968 年,人類終于登上月球。
洪炳文不但是一個杰出的愛國主義劇作家,他的“四個第一”,更鑄就了他在中國戲劇史中的光輝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