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鳳翮周歲喪父,母周氏紡織撫育鳳翮成人。鳳翮自幼聰明,勤奮苦學(xué);善于處人,同輩樂與交往。少時即自勉說"功不及鄉(xiāng)里,何以及天下"。 因論政事,建議丁隨糧行,朝廷采納,調(diào)浙江按察使,繼升江西巡撫。崇禎末年卸任歸里。
鳳翮回鄉(xiāng)后熱心地方公益事業(yè)。崇禎十六年(1643) ,張鳳翮卒。
南樂堡
昔時上元觀一帶地勢低,水位高,水灘散見,群眾零散居住,易受洪水和盜賊害,人無安居。鳳翮察看地形,捐資籌劃,選定今上元觀鎮(zhèn)(老街) ,地勢較高,建城堡,使周圍散居群眾遷居其中。因此舉為民著想,四方群眾踴躍參加修建,不久建成。以其地址處古樂城南,故名南樂堡。原堡城有城墻,開東西南北四門,門上各有兩層城樓,城外有護城河。舊城保護至1955年前后。
改修三道記
原五門堰油浮敗支流有三道堰,堰口木、磚砌壘,常因倒?jié){溝(時稱梓橦溝)洪水毀壞堰口,水稻收獲無保證,灌區(qū)群眾愁苦。張鳳翮同知縣商議改修此堰。他帶頭捐錢,募工匠,備石料,在工地食宿,親自領(lǐng)導(dǎo)修建。歷時月余,石堰修成,民永賴其利。
麥草堪
張鳳翮在今城東湑水河邊領(lǐng)導(dǎo)群眾修一條堰引湑水河水灌今廉家莊一帶土地,時稱新堰,即后來的麥草堪前身。
南國文宗坊
張鳳翮為官政績顯著,朝廷旨令建石牌坊旌表其母。坊址在今縣城正街城固鞋廠門口,通 稱石牌坊。坊上有董其昌手書"南國文宗"四字。坊毀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