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少年時聰明異常不同凡響,五歲識字,過目不忘,七歲時即能賦詩,世人稱奇,十八歲中舉,十九歲進士及弟。在他回家完婚時,皇帝親賜文錦一袋,以贈妝奩,當時為殊榮。三十三年(1554年)任南京刑部主事,不久晉升為郎,他經(jīng)手的案例無論大小,都能予以公斷,一時間很受到當?shù)厝藗兊姆Q頌。后又調(diào)任兵部職方郎。恰值這時黃司徒減發(fā)軍餉,激起士兵嘩變,群情憤怒,殺死黃司徒。事態(tài)漸擴大,幾乎有燎原之勢。此時王一鶚果斷的說:“許多士兵非常囂張,整個金陵失于戒備,人心最易受到煽動,趁事變萌發(fā)伊始,兵士尚可安撫,局勢還有希望挽救,正應挺身而}B”。說罷飛身上馬,單騎往來于軍中,面對紛雜喧囂的眾軍士,曉以利害。軍士們平時感戴一鶚的恩德,眾怒逐漸平息,士兵們便四散走了。
他出任職方郎七年,調(diào)任建寧知府,正值東洋倭寇作亂。一鶚部署官兵守衛(wèi),發(fā)誓與城池共存亡。倭寇屢次攻城不下,又奔襲政和,王一鶚率領奇兵予以聲援,結(jié)果,政和亦穩(wěn)固如LU.最后倭寇的竄擾皆未得逞。事聞當朝,皇上御賜金幣以獎其功績。升任河南按察副使。
不久調(diào)任山東按察副使,在寧遠設兵備戰(zhàn)。朝廷的掌權(quán)者,知道一鶚有文武全才,當時恰值關外敵人兵犯薊門,于是又調(diào)一鶚去密云練兵筑臺,敵人不敢進犯,邊塞一帶沒有戰(zhàn)事。
不久升任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順天、永清。渾河夏秋季,洪水泛濫成災,一鶚筑堤導水使之人海。隨之又廣開溝渠,引水灌溉稻田,百姓生活日益富裕。地方百姓無不感戴他的恩德,每年都焚香祈禱,為其祝福。
升副都御使巡撫宣化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諸部落不服,王一鶚面對嚴重的邊塞局勢無所畏懼,以強大軍威使敵人為之震懾,另方面則分化和瓦解敵人。諸部落聞風喪膽,紛紛北逃,于是上谷、云中、漁陽諸鎮(zhèn),安靜如常,一直未發(fā)生戰(zhàn)火。皇上嘉獎:賜以金幣,升任兵部右侍郎,不久又改為左侍郎,協(xié)理京城防衛(wèi)治安諸軍務。
后升任薊遼總督。薊、昌二鎮(zhèn)離敵人僅有長城之隔,和遼東形同唇齒。一鶚籌畫精細并考慮久遠,比如把軍府有計劃地配置,形成相互策應之勢;妥善處理招募來的士兵,務求實用;對士卒厚加愛撫,體恤,以安其心;修復廢棄的碉堡,加強防范;提高訓練軍隊的質(zhì)量,壯大軍威;招撫降卒,分化叛逆者;開放邊關,互通有無!岣黜棽呗,皇上都一一采納。此外,對延安、綏遠一帶入衛(wèi)的士兵,叫他們按期輪換,避寒就暖,改近道路,士兵無不感恩戴德,爭先恐后為之效命。
丙戌五月(1586年),北方民族密謀入侵,官兵奮勇抵抗共斬殺首級7百。皇上嘉勉,擢升右都御史,兵部右侍郎,仍總督薊遼一帶防務,不久便升為兵部尚書。在部期間,一革舊的陋習:裁掉所有冗員,抑止冒名頂替歪風,定出嚴格賞罰制度,這樣整頓結(jié)果,一掃過去部內(nèi)頹風。同年九月加太子少保銜。
萬歷十七年(1589年),臨洮北方部落首領火、扯兩人內(nèi)訌。王一鶚審時度勢,選將練兵,嚴陣以待,無懈可擊,最后火酋遠逃,扯部回到他原來的駐地,四鎮(zhèn)平安無事。王一鶚馳騁南北四十年,積勞成疾,不幸早逝。追封為太子太保。
相國徐文貞對王一鶚曾評價道:“門人四百人,唯獨王一鶚是國家的棟梁!
相關事件
在任建寧知府時平息了倭寇,受到皇帝的嘉獎;在任山東按察副使時,在密云練兵筑臺,敵不敢犯;在任都察院檢都御史時巡撫順天,率領民眾治理了永清渾河,興修水利,灌溉農(nóng)田,政績斐然;在任副都御史巡撫宣府時,威震敵膽,上谷(今河北易縣)、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漁陽(天津市薊縣)諸鎮(zhèn)安然無烽火,皇帝獎以金幣,升兵部右侍郎;不久又升任兵部左侍郞協(xié)理京營戍政;后又升任薊遼總督,開赴前線與遼兵僅一墻之隔,在任此職期間,他采取了重大的軍事改革措施,如遷移軍府,招集募勇,厚恤傷亡戰(zhàn)士,修復廢堡,招納降敵,平時加強訓練,愛護將士,關心其冷暖,并開關禁,興邊利,允許民間與遼民通商,所有這些舉措,深得軍心民心,將士聽命。一次遼軍來犯,官兵奮勇殺敵,擒斬七百余敵,因功績卓著,萬歷皇帝再次重獎金幣,并擢升為兵部尚書。在任兵部尚書時,他再次進行了興利除弊的改革,淘汰了錦衣冗員,抑止了白丁冒領,規(guī)定了武將賞罰升降的條款,使軍容、軍紀有了很大的改觀,增強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為此皇帝再次獎以金幣,并加封太子少保,萬歷已丑年(公元1589年)臨洮(今甘肅省岷縣)火、扯二酋長發(fā)生內(nèi)訌,挑起戰(zhàn)亂,勛功懋著。由于積勞成疾,卒于萬歷辛卯年,(公元1591年)享年五十八歲。
史料記載
王一鶚少年出仕,馳驅(qū)南北四十年,功在國家,名震朝野,宰相徐文貞曾說:我有四百個門生,但數(shù)王一鶚是國家棟梁之才。王一鶚死后,萬歷皇帝十分悲痛,賜重金修建墳墓,規(guī)模宏大,牌坊巍峨,并御筆親撰碑文,追封太子太保。
王一鶚曾用名楊一鶚。據(jù)說王一鶚年幼時曾拜把總楊順為義父。任職中樞后,改回姓王。
《明代進士題名碑》記載,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1553)二甲曲周人進士楊一鶚,《明朝、清朝各科殿試金榜(進士)名錄》記載:楊一鶚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癸丑科殿試金榜第二甲第80名進士出身,《福建通志》記載明嘉靖福建建寧府知府曲梁楊一鶚,《河南通志》記載按察使司副使楊一鶚(北直曲周人,進士)以上史料與王一鶚任職情況對照,應是一人。 據(jù)說王一鶚年幼時曾拜把總楊順為義父。任職中樞后,改回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