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張花谷(1877-1966),名毅公,字警鏞,又號南村老人,惠州府興寧人。工詩詞書法。(1989年《興寧縣志》)
張花谷,廣東省興寧市坭陂鎮(zhèn)紅衛(wèi)村人。早年參與創(chuàng)辦興民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會。次年參加黃崗起義,失敗后曾躲藏在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何子淵的私人茶場——石馬“箭竹頂”避難,直至1908年夏末,在何子淵、丘逢甲等人的疏通擔保之下才安全脫險,開始公開活動;為此,丘逢甲還冒著巨大的危險,多次從廣州秘密潛回箭竹頂茶場商討營救對策。
辛亥武昌起義后,組建民團,任營長。民國17年(1928)在第八路軍行營民政處、汕頭市政府任秘書。民國19~37年(1930~1948)在興寧縣一中任教。1950年被選為興寧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副主席,1950年被選為興寧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副主席,1954~1960年當選為副縣長。
張花谷書法極佳,且頗為自負。時有人問之:“張縣長,興寧誰的字寫得好?”張花谷也不說自己如何如何,只是按著左拇指,點著左手的其他手指說:“誰是這個,誰是這個……”意思是說,字最好的人,只有他才當?shù)蒙稀?/p>
歇后語:張花谷講字——毋講手指公。意思是說,跟別人說某個領域誰厲害,或是誰的權大,只有本人了。
拇指——客家話叫“手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