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嗣子歐陽偃身世: 嫡父黃仁穎(900年農歷3月15日-962年農歷12月25日后唐狀元)——珦公次子;唐朝御史黃滔嫡仲孫,字福佑別仁達,號潘湖翁,五代泉州晉江潘湖人,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學,善詩文。少年時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時常登上獅山甲第亭攻讀。917年春闈,考取明經學究及第,然918年進士科落第,深以為恥,復歸潘湖家中,益研群書。累十載寒窗,終于925年通過會試,后唐927年中狀元(該科取進士23人),937年農歷12月,黃仁穎見朝政無所建言,便辭官歸晉江潘湖歐厝里。謚號“文杰”。官至南唐端明殿內閣掌院學士。著有《黃狀元文集》五卷。其詩《新都行》曰:“縹渺空中絲,朦朧道傍樹。翻茲時間吹,惹彼花上露。悠揚絲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計脫纏綿?天長春日暮”。配唐朝進士四門助教歐陽詹之曾孫女,唐朝837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之孫女,南唐進士韋中令歐陽澥之長女,歐陽郴之妹);子三(黃偃因年幼家貧無力攻書遂寄養(yǎng)于舅父歐陽郴家為養(yǎng)子)即南唐泉州鄉(xiāng)貢進士南京通判歐陽偃、長弟黃傴居莆郡之太湖、仲弟黃佢居泉郡之龜山)。
中國福建(自1世閩越王勾踐至55世諱世興)若干支系中的一支: 1、勾踐→2、鼠與→3、不壽→4、翁→5、翳→6、之侯→7、無疆→8、蹄(歐陽亭侯,受氏始祖)→9、恒→10朝→11完→12、東→13、謨→14、搖(《史記》稱越東海王)→15、朱棣即涿郡太守(夫人乃楚春申君宰相黃歇之女)→16、鄅→17、行密→18、馮→19、惠瑕→20、茱顏→21、仲思→22、士→23、蕖→24、翹→25、綱(與復同輩)→26、舉→27、跡→28、純→29、建(哲學家,《晉書》有傳)→30、崇文→31、成→32、晉→33、啟明(太子洗馬)→34、乾(東官校書)→35、煥→36、景達(歐陽修沙溪譜列為長沙始祖)→37、僧寶(荔浦縣令)→38、頠(《陳書》有傳)→39、紇(《陳書》有傳)員(645-718年,世居湖南湘潭長沙歐厝(歐陽行周文集有載),紇弟,配徐氏)→40、詢(557-641年,書法家,《唐書》有傳)→41、通(625-691年,武則天天授初之宰相,《唐書》有傳)從弟韶(626-710年,員子,由江西鄱陽(今波陽縣)徙居潘湖福建歐陽氏總始祖)居福建晉江潘湖配王氏無出→42、幼咸(655-721年,通季子入承配陳氏)-43、素(672-746年,襲世爵配蔡氏)→44、征、衍(700-756年,唐溫州長史配范氏無嗣琮季子昌入承)→45、昌(725-802年,字伯盛琮季子唐博羅縣丞泉州通判配金華令黃昌朝妹氏)→46、詹(756-800年承眷長沙,昌季子唐開閩甲第進士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47、秬(795-844年,詹季子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48、澥(820-885年,秬子唐末會昌六年進士官韋中令學士)→49、郴(870-940年,澥季子,復、杰之弟兼承族伯歐陽托,長女適潘湖翁狀元黃仁穎(900-962年端明殿內閣學士世居福建晉江潘湖歐厝吉州推官,后因官于吉州偕嗣子偃攜眷遂居焉)→50、偃(925-1000年,郴嗣子,泉州南唐鄉(xiāng)貢進士歷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與泉州開元寺高僧沙門文中郡經幢,后唐狀元黃仁穎嫡子,葬于吉水縣葛山鄉(xiāng)迥陂村)→51、觀(952-1010年,偃長子封梁國公道州判官葬于永豐沙溪鳳凰山)曄(959-1037年,偃次子觀弟)→52、嗣孫修(1007-1072年,江西永豐人,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宋史》有傳)→53、發(fā)(1040-1085年,修長子《宋史》有傳)裴(1047-1113年,修次子發(fā)弟)→54、憲(修孫裴子韶陽主簿)→55、興世(修曾孫憲子)
一、養(yǎng)子歐陽偃身世: 嫡父黃仁穎(900年農歷3月15日-962年農歷12月25日后唐狀元)——珦公四子;唐朝御史黃滔嫡仲孫,字福佑,號潘湖翁,五代泉州晉江潘湖人,家居潘湖,幼敏慧好學,善詩文。少年時代自耕自作,每日清晨時常登上獅山甲第亭攻讀。917年春闈,考取明經學究及第,然918年進士科落第,深以為恥,復歸潘湖家中,益研群書。累十載寒窗,終于925年通過會試,后唐927年中狀元(該科取進士23人),937年農歷12月,黃仁穎見朝政無所建言,便辭官歸晉江潘湖歐厝里。謚號“文杰”。官至南唐端明殿內閣掌院學士。著有《黃狀元文集》五卷。其詩《新都行》曰:“縹渺空中絲,朦朧道傍樹。翻茲時間吹,惹彼花上露。悠揚絲意去,苒蒻花枝注。何計脫纏綿?天長春日暮”。配唐朝進士四門助教歐陽詹之曾孫女,唐朝837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之孫女,南唐進士韋中令歐陽澥之長女,歐陽郴之妹);子三(黃偃因年幼家貧無力攻書遂寄養(yǎng)于舅父歐陽郴家為養(yǎng)子)即南唐泉州鄉(xiāng)貢進士南京通判歐陽偃、長弟黃傴居莆郡之太湖、仲弟黃佢居泉郡之龜山)。
二、歐陽郴子歐陽偃生前史跡:福建泉州開元寺仍保存著紀年為唐大中八年(854年)的六角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構件。經幢為泉郡鄉(xiāng)貢進士歐陽偃及沙門文中共書。經幢有篇序文,敘述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佛頂尊勝陀羅經幢的書寫和鐫字人。陀羅經幢書寫人落款是“泉郡鄉(xiāng)貢進士歐陽偃、沙門文中共書”唐大中八年(854年)秋。唐朝泉州被譽為“泉南佛國”。經幢是盧準等三人募緣拾二千文樹立的!堕}中金石略》認為“一石而兩人合書,亦為創(chuàng)見”。更重要的是“泉郡鄉(xiāng)貢進士歐陽偃”可彌補《泉州府志》、《晉江縣志》的《選舉科目》府、縣志之缺。唐朝泉州仕進文人“泉郡鄉(xiāng)貢進士歐陽偃”為佛教經幢作書,對佛教在泉州的發(fā)展也起了推動作用。
三、歐陽郴子歐陽偃考古新發(fā)現(xiàn):東南早報2007年11月21日訊(記者林福龍文/圖)十年前發(fā)現(xiàn)的一方《摩崖木龍石刻》,經過將近十年的考證,多方探尋,終于“塵埃落定”——確定這方迄今為止泉州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早摩崖木龍石刻的真正作者是南唐泉郡鄉(xiāng)貢進士歐陽偃。這是記者昨天從清源山管委會獲悉的!霸缭谑昵埃@方木龍石刻就已經被發(fā)現(xiàn),但木龍石刻作者到底是誰,一直是個謎!鼻逶瓷焦芪瘯C合科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方石刻位于清源山景區(qū)千手巖往彌陀巖瀑布路邊,刻在大巖石上,楷書,豎寫右行,幅46厘米×52厘米,字6.5厘米×5厘米,為全山罕見唐代摩崖木龍石刻。據史料記載,唐初會昌四年(公元844年),泉州刺史蘇球于清源山彌陀巖下方發(fā)現(xiàn)“木龍”(一種天然的樹根雕,因狀似飛龍而稱之“木龍”)奇觀,作木龍贊,筑木龍室。并與進士陳嘏等刻石紀念,其地因名木龍巖。石刻殘留碑文如下郡人“球仁澤、(徐)永明、嘏錫之、載德積、大(方)、景子明、鄉(xiāng)貢進士歐陽(偃)”。該負責人稱,木龍石刻于1998年重新發(fā)現(xiàn),為清源山景區(qū)現(xiàn)存最早摩崖石刻;而九日山祈風石刻基本上都是宋朝的,“也可以說這是泉州地區(qū)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因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距今已有1000多年,風吹日曬,部分石刻內容已辨認不清,尤其是石刻落款的最后一個字,“這樣也就無法準確斷定石刻具體的創(chuàng)作人”。此事一擱就是十年。2007年11月,一次偶然的機會,該負責人從開元寺保存的一件唐代文物,獲得靈感,破譯出石刻落款的最后一個字。開元寺的這件文物就是六角形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構件。經幢有篇序文,敘述了佛頂尊勝陀羅經是如何從印度傳入中國的,從而也印證了唐朝泉州被譽為“泉南佛國”這一歷史現(xiàn)象。經幢的書寫人中“鄉(xiāng)貢進士歐陽偃、沙門文中共書”。而“鄉(xiāng)貢進士歐陽偃”可補《泉州府志》和《晉江縣志》之遺,“綜合以往的各類考證,最終確認木龍石刻的作者就是泉郡鄉(xiāng)貢進士歐陽偃”。
附錄:歐陽修家譜《江西歐陽氏舊譜與福建歐陽氏古譜世系對照表》
江西歐陽氏舊譜 福建歐陽氏祖譜
世次 祖名 生年 祖名 生年 配偶
一世 歐陽通 625- 歐陽韶626-配王氏夫人
二世 歐陽幼明645- 歐陽幼咸655-配蔡氏孺人(通公季子)
三世 歐陽昶公670- 歐陽素公672-配鄭氏恭人
四世 歐陽琮公700- 歐陽衍公700-配范氏夫人
五世 歐陽晤公725- 歐陽昌公725-配黃氏淑人 (琮公季子入承)
六世 歐陽徹公756- 歐陽詹公755-配林氏宜人(承眷長沙)
七世 歐陽弦公775- 唐開成二年進士幕府參軍歐陽秬795-配徐氏恭人
八世 歐陽邈公800- 歐陽澥字莘老820-配陳氏淑人
九世 歐陽規(guī)公825- 潘湖歐厝吉州推官歐陽郴字克章號獅山居士870-配劉氏黃氏二夫人
十世 歐陽緒公850- 官文理院工書南京通判 嗣歐陽偃(925-后唐狀元黃仁穎字仁達嫡子)配李氏夫人
十一世 歐陽萬公874-(安福令支派始祖) 嗣子歐陽觀952-配鄭氏夫人
十二世 歐陽誠公(和公)900- 嗣孫歐陽修1007-配三夫人薜氏
十三世 歐陽雅公925-
十四世 歐陽效公950-
十五世 歐陽托公975-
十六世 歐陽莘老1000-
十七世 歐陽仁達(即狀元仁穎)1025-
十八世 歐陽偃公1050-
十九世 歐陽觀公1075-
二十世 歐陽修1100-(與史實歐陽修1007年出生時間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