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曾敦立(1464~1535),號直齋,明代福建平和縣九峰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義民鄉(xiāng)老曾敦立、林大俊及儒學(xué)生員張浩然以平和土地廣闊,且距縣治較遠(yuǎn)(時屬南靖縣轄),管理不便,遂向都察院僉都御史王守仁呈請?zhí)碓O(shè)縣治于九峰河頭。設(shè)治之舉于當(dāng)年即獲奏準(zhǔn),此即平和縣也。建治之初,敦立慷慨獻(xiàn)出土地宅居,積極遷移祖墳,并捐資助餉,幫助建城,另捐資以興庠序,設(shè)書租以延師助學(xué)。種種義舉,深得府縣嘉許,特為其建“百歲坊”于西門故居。后裔曾璋,授南京兵馬司指揮使,為敦立建華表于縣城東門。今“百歲坊”已廢,曾璋所建之華表(“龍章褒寵”坊)猶存。平和曾氏家廟有“建治其功”匾,蓋褒其功德也。
附:曾敦立分茗議立縣 王陽明上表建平和(平和立縣軼事)
按,曾敦立等呈請?zhí)碓O(shè)平和縣及襄助立縣是真,但“分茗議縣”事未見于道光版《平和縣志》及明清《武城曾氏族譜》,當(dāng)屬野史軼聞,不足采信。然故事頗有傳奇,流傳甚廣,此平和民間之《水滸》、《三國》是也。今據(jù)傳說撰文(另刪改《曾敦立傳》,附于其后),筆墨游戲耳,恐好事者據(jù)以為典,故此說明。平和曾浩曄癸巳年四月志。
明正德中,閩南粵東有匪作亂,陽明先生往剿之。然寇平復(fù)起,如是再三。乃訪鄉(xiāng)賢曾敦立。聞客至,敦立烹茶待之。熱茶注于杯中,陽明先生呼“將溢矣”。敦立恍若未聞,直至水微溢,乃另取一杯,將杯中水一分為二,取一獻(xiàn)于陽明先生之前曰“請”。陽明悟,出,表奏朝廷,請分南靖清寧12里,分設(shè)平和縣。圣詔下,準(zhǔn)其奏請,時正德十二年(1517年)也。次年正式立縣。
有言“平和”者,蓋取“寇平而人和”之意,此說謬矣。夫立縣曰“平和”者,蓋取治中有平和社,以社而為名也。然溯而談之,社名“平和”,未必非有“寇平人和”之祈盼,由是而論,寇平說亦不為謬也。